温岭市夯实基层调解阵地实现劳动纠纷源头

近年来,温岭市人力社保局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以“最多跑一地”为牵引,建立和完善基层劳动纠纷综合治理机制,形成事前抓规范、事中强调解、事后严惩戒、仲裁平纠纷、监察惩违法、信用促和谐、合力保平安的协同治理工作格局,实现劳动纠纷明显下降。今年以来,该市妥善处置各类劳动纠纷案件起,实现基层劳动纠纷化解率97.92%。

一、完善“3+4+N”机制,实现劳动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

一是形成三级调解体系。市级层面,积极进驻矛调中心,借助中心力量,推动劳动纠纷、群体性事件等一站式解决。镇级层面,协调指导劳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融入矛调中心,打造镇一级矛盾“集散地”。村(社区)层面,吸纳党员、村民代表、信访代跑员、网格员等组建村级调解小组,实现劳动纠纷调解就近解决。目前,劳动人事仲裁院整体进驻矛调中心,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也将在新矛调中心建设完毕后进驻,全市16个劳动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进驻镇级矛调中心。

二是发挥四个平台作用。应用“浙江省劳动纠纷一体化处置平台”,实行各类劳动纠纷诉求信息统一归集、分流,统一交办、处置,并实现与“基层治理四平台”、信访举报投诉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的协同互联。对群众投诉、举报事项按照能调尽调原则,积极引导案前调解,尽可能即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今年来,通过浙江省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受理信访件件,其中劳动纠纷案件88件,占17.5%。

三是强化各类保障措施。落实“硬件投入、人员培训、督查考核、案件奖励”全过程保障激励机制,打造专业矛调团队。加大财政投入,构建稳健的经费保障体系。如城东街道投入资金55万元改造升级街道矛调中心硬件设施。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自行投资建设村(社区)级中心,一般村(社区)建立综治中心或调解工作室,如河边村投资30余万元打造余平方米的矛调中心。同时,完善调解员考核奖励办法,按照“死亡疑难案件元、复杂案件元、一般案件50元”标准,落实“一案一档一奖励”。

二、延伸多维度服务,提升劳动纠纷案前化解率

一是云端化解矛盾。通过“浙里调”“ODR”小程序、App等方式,打造手机移动端维权渠道,实现“反映不出门、处理有回音”。建设网络调解室、网络仲裁庭,让劳资双方足不出户就能化解矛盾。今年以来,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网上立案处理案件件,线上调解案件件,累计为劳动者挽回损失.64万元。

二是联动化解矛盾。与镇(街道)联动,设立流动劳动仲裁庭。与法律援助部门构建良好协作关系,每周二、四值班律师驻工作站提供面对面答疑解惑。与建工、交通等部门形成良好联动机制,及时调解处理各类建设领域欠薪案件。牵头综治、司法等部门联调,高效解决多部门交叉、管辖确认难的各类问题。如今年4月通过多部门会商,妥善处置宋开海承建的村民建房项目拖欠民工劳务工资一案。

三是多元化解矛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劳动纠纷化解全民参与。推动行业性调解团队建设,探索建立物业、电商经济、环境保护等专业调委会。鼓励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优势,协同做好矛调工作,把更多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目前,已针对一些新兴行业,筹建建筑业协会、工量刃具行业协会、鞋革业商会等43家行业调解委员会。

三、编制高压防控网,推动劳动纠纷总体减量

一是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机制。针对劳动争议多发高发行业,实行靠前处理,源头防范。规范建立“三表”,利用省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和欠薪预警指挥平台,加强对企业监察执法和服务指导,筑牢“第一道防线”。今年已累计排查企业家,及时处置欠薪隐患企业12家。同时,今年在泽国镇鞋业企业中试点推进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监管平台,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及监管。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对各镇(街道)提出的化解难度大、涉及部门多、纠纷群体大等重大矛盾纠纷,实行日专报汇总、周会商研判、月例会总结,建立全程跟踪、限时回应、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等长效工作机制。今年来,已开展周会商研判13期,化解基层各类劳动投诉、纠纷13件。

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惩戒机制。联合发改、住建等部门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予以公布,并记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和企业诚信档案,对违法企业在评优评先、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限制。今年累计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34起,新增欠薪“黑名单”对象8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4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