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中拉经贸往来是否能够为当地带来就业增长的效益,主要涉及属地化用工和贸易进出口对就业影响的问题。在是否注重属地化用工方面,批判的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倾向于与中国的公司合作、使用中国的工人,为东道国当地居民创造的就业不足。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所面临的“劳工问题”争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拉美地区就业的影响,另一个是对当地劳工标准的遵守问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面临的主要劳工问题
(一)关于就业影响的争议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小国进行谈判时,往往以项目的金融贷款为条件,换取使用中国的公司、设备和工人。但也有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本土劳工成本不断上涨、拉美地区的劳工抵制和法律限制、中国海外投资公司专业化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在近些年的中资企业投资项目中,雇佣正在不断本土化。
例如,中国铝业秘鲁铜业公司特罗莫克铜矿项目310余名员工中,只有4名是常驻秘鲁的中国的员工,98%以上为秘鲁当地居民。在贸易进出口对就业影响方面,有研究认为,拉美地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集中于采矿业,但是该地区劳动力更加密集型的农业出口到中国的商品较少。按照每一百万美元创造的工作数量来看,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所创造的工作机会,从2002年的近70个下降到2012年的45个。由于受到进口中国产品的影响,拉美制造业等出现了工作流失的现象,并引发了相关工会组织的抗议活动。
但是,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则表明,1995—2016年期间,中国在拉美地区创造了近18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2/3是通过贸易创造,20%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15%是通过直接投资创造,但是计算机、纺织业、制鞋业以及零售业等行业的就业受到进口中国产品的负面影响。因此,关于中拉经贸往来对拉美就业数量产生的影响,基于不同观察视角会得出不同结论。从宏观数量上来看,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进出口结构的差异,对于部分产业和个别国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二)关于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议
在中拉经贸往来中,另一个争议性劳工问题是中资企业是否遵守当地劳工标准。一些观点批评中国在投资中,缺乏地方治理标准,对劳工和环境保护不足。一些非政府组织针对中国在拉美参与投资的项目进行了调查,指出存在不少侵犯劳工权利的事例。例如,厄瓜多尔的米拉多矿业项目存在非法解雇、安全生产事故等。在秘鲁,首钢也多次因为违反劳动法和鼓励对工会会员的敌意行为被国家劳动监察部门处罚。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以首钢为代表的中资采矿企业在劳工和环境的指标因素上确实低于外国公司,但是美国和东道国本土的公司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表现更差。
而且,随着中资企业在拉美投资的不断增多,一些新的投资企业也开始重视对当地工人和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