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
“赌汇率,不灵了。”这是福建一家小微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的感慨。
“我们公司一直运用持币观望、逢高结汇策略,但近期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这招变得不灵了,即期结汇汇率经常低于订单的换汇成本,汇兑损失不少。”该负责人表示。这是一家主营竹、木、藤、瓷器、玻璃等工艺品加工销售的公司,其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地区,月均收汇约万美元,平均收汇账期3至6个月。然而,由于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出口收汇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中经常承受较大汇兑损失。
怎样才能减少损失,规避汇率风险?这是所有涉汇企业的共同挑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步增强,汇率风险管理成为涉外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升实体经济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做好“六稳”“六保”特别是稳外贸、保市场主体的实际行动,是进一步夯实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和基础性工作。
锁成本降风险
引导企业牢牢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
福建万家鑫轻工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制鞋业。“我们公司与欧美国家、韩国、越南、中国香港地区等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大都采用美元结算。在外汇方面的需求较大,每年用汇额0万美元左右。”该公司财务总监林悦武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
年,当时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行,该企业一度采取持币观望择机结汇的策略。然而,年、年人民币汇率双向宽幅波动,该企业对年、年换汇成本核算分析后发现,部分订单的外汇收入即期结汇汇率低于其换汇成本,产生了一定损失。
“公司管理层发现,汇率是双边波动的。靠赌汇率升降来进行贸易风险太大了。”林悦武表示,为了更好控制风险,该公司开始采用远期结售汇来规避汇率风险。
所谓远期结售汇,是指企业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企业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这种方式支持择期交割,并可根据实际贸易情况办理展期、平仓等交易,为应对收付款不确定性提供便利,这能够更好帮助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林悦武介绍。
“我们根据订单的换汇成本,设定大致目标汇率区间和止损点位。”林悦武解释,订单签约时,若远期汇率落在目标区间内,则全额锁定订单远期汇率,若远期汇率未达目标区间,则先锁50%订单金额,其余部分在1至3个月内锁定。在此期间触及止损点位,则立即锁定风险敞口。正是通过这方式,尽管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明显,但均未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不少受访企业也承认,他们也了解过类似远期结售汇这样的汇率避险工具。但是,也有企业表示,“如果汇率变动不利于我们,提前锁定可以避免风险。但汇率也可能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变动,这样提前锁定不就有损失吗?”出于类似的考量,一些企业管理层对于使用汇率避险工具仍存顾虑。
对于这种心态,贾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业内有句话叫‘企业是否套保,关键在老板’。避险工具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
为了让“老板们”了解到汇率避险工具的重要性,牢牢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外汇局做了多方努力。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多次通过季度发布会强调企业要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做好汇率风险管理。此外,还通过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 记者了解到,在外汇局、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已有不少企业更好理解了汇率风险中性。据王春英1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年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统计,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银行结售汇增速36个百分点,推动企业套保比率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至21.7%,显示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增强,风险中性经营理念提升。
“下一步,外汇局将突出靶向宣传、精准施策原则,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引导更多企业更好应对汇率风险。继续加强企业风险教育,普及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指导企业更加稳健经营。”贾宁表示。此外,他强调,外汇局将持续扩展市场深度和广度,丰富外汇衍生产品,为市场主体外汇风险管理提供更为便利的政策环境。
大型跨国集团汇率避险
“一个原则、三个不做”
中小微企业的汇率避险工作不易,部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对汇率风险或认识不足,或不了解、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避险工具。而对于TCL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更需一套完整的汇率避险流程。
TCL科技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小照为《金融时报》记者介绍了该公司一套外汇避险的机制。他表示,汇率风险管理,必须以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为唯一且最终目标,而非以盈利为目的。这个理念要得到管理层的高度认可,才能落地执行,具体操作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原则、三个不做”。
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自然对冲为主、衍生品交易为辅”的管理原则。其中,“自然对冲”目标在于降低外汇敞口,“衍生品交易”目标在于锁定敞口风险。江小照解释,“自然对冲”是通过让外汇收入和成本的币种一致,达到降低或消除外汇风险敞口的目的,但实施难度也较高,需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实际相匹配。管理方式包括调整结算币种、结算账期,加快运营周转,运用融资工具提前收汇,融资币种和收入币种相匹配等,大型产业集团还通过不同子公司之间敞口轧差来降低整体的敞口余额。
而“三个不做”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TCL的汇率风险中性的管理理念。一是看不懂的不做,一般选择基础的衍生产品,如远期合约和简单期权,尽量避免复杂的衍生品组合。二是带观点的不做,即坚持风险中性,不会选择带有明显汇率预期的衍生品。三是多重目标的不做,即汇率风险管理是以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为唯一且最终目标,而非以获取收益为目的。
“在金融市场上,收益往往伴随着风险。”江小照解释,有些机构设计的衍生品强调既“防风险”又“增收益”,往往是因为有意无意忽略了产品中某些风险事件。这些风险事件可能概率较小,但一旦出现可能引发比较大的风险。
正是基于这一套外汇风险管理机制,TCL得以在剧烈的金融市场波动中稳健发展。
“受到全球疫情影响,年3至4月份各种非美货币兑美元出现大幅贬值,以巴西雷亚尔为例,期间最高贬值达到31%,意味着每万美元的销售就会损失超过万元人民币,正是因为公司提前对敞口进行了锁定,才有效保障了在巴西销售的业务利润,避免了近1亿元的汇率损失。”江小照介绍。
这一套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TCL成立于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迄今已积累近30多年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年,TCL全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海外营业收入亿元,外汇业务影响到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进出口收付汇、结售汇、投融资,目前公司结算货币已涉及40多个币种。
“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我们也有过教训。但是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路者,TCL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司也很荣幸地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亲身经历者、见证者,并享受到了诸多改革红利。”江小照表示。
“以前,非金融财务口的同事可能对我们使用远期等外汇避险工具不理解,觉得是多此一举,有时候可能还会影响到最终利润。在这方面,除了我们自己的摸索,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各级银行也会不断培训、宣传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运用多种渠道和媒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外汇风险管理的原理和工具运用,帮助企业的财务人员甚至是非财务人员理解什么是外汇风险,如何管理风险,对于企业内部建立、优化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他对记者回溯了TCL这套以“保值”为目标、牢牢围绕风险中性理念建立的机制如何成型。
而在特殊情况下,外汇局、金融机构提供的帮助更是雪中送炭。在TCL遭遇上述巴西雷亚尔大幅贬值时,正是外汇局和金融机构伙伴积极帮助企业了解当地的外汇管理政策、外汇衍生产品以及涉及的复杂税务规则,帮助公司快速确定了风险管理策略,确保业务安全、高效、合规落地。
更好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将是外汇局长期的重点工作。此外,王春英已经明确表态,年,外汇局将继续全方位支持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管理,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进一步协商合作,通过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几家抬的方式,降低企业的避险成本,吸引更多企业使用衍生产品,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担心和面对汇率风险问题。她强调:“在这方面,我们要增加政策供给,比如鼓励银行提供更多的衍生产品为企业服务,支持银行发展线上交易服务,便利企业开展询价、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