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欢稳稳幸福来解读遵义市易地扶

石山、大山、深山,这一方水土已不能养活一方人。移民搬迁已成为我市脱贫攻坚中“啃下最硬骨头”的有效方式。“十三五”期间,我市建成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共计有户贫困户近20万人,从黔北大山深处走出来,目前已全部完成“进城”入住。

从祖祖辈辈是农民,到如今成为居民、工人、商人,身份转换的背后,大家也有着如何搬得出、怎样稳得住、什么能致富的“搬迁阵痛”。让人惊讶的是:正安64岁的张大仙嘴里蹦出塞维利亚,凤冈残疾移民户陆光芬手中的防静电手套将出口英国……这一切的变化来自哪里?

记者最近走进桐梓、正安、凤冈、务川、仁怀等县(市),对部分移民搬迁安置点进行了调查采访。“为民服务敢于担当,为民服务破解难题,为民阻断贫困传递,为民打造致富路子”的易地扶贫搬迁“四民”模式,正在黔北大地如火如荼展开,成为我市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20多万名党员不忘初心践行使命,化解移民搬迁“天下第一难事”的生动演绎。

市委书记魏树旺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搬迁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市上下要围绕抓党建、聚人心、兴教育、强产业,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根本性胜利。

实践证明,“四民”易地扶贫搬迁的遵义模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决胜同步小康的根本保证。

抓党建,为民服务敢于担当

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占地多亩,是全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点。“如果按商业楼盘操作,单是土地出让金,政府就可以收到七八个亿。”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里是一个让任何地产商人都垂涎的优质地段。在这里,65栋六层的坡顶洋楼在正安著名的吉他园区旁一字铺开。商业铺面多平方米、车位多个,周边仅仅是乐器厂家就有28家,医院,物流中心正在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移民群众说,穿着拖鞋就能把娃儿送到学校了。在务川自治县青山社区,进城不到半年的社区新居民们,用古老的傩戏唱出了新词。肺腑之言,句句真情。逢人说起新居,这些来自极贫山区的村民总不忘说一句:“我们是四区居民哦。”所谓“四区”,是指青山社区、“仡佬之源”4A级风景区、大坪工业园区和县一中及多所中小学在内的校区所在地。

“把全县最好的资源配置进来,把发展条件好的地方作为安置移民的首选地。”务川青山社区负责人表示,黄金地段的优势条件,让新一代居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仅是正安、务川,全市各移民安置点全部位于城镇优质资源集中的核心地段,交通便利,紧邻园区,小区内幼儿园、卫生室、停车场、运动场、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就业、就学、就医极为方便。

而“硬件”的持续强化,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选优培强优质“软件”。

健全组织体系。年3月,正安县瑞濠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省率先获得省政府批复因易地扶贫搬迁而设立的街道办事处,阵地的前移,为及时服务搬迁群众打下坚实的基础;桐梓县蟠龙社区,也是为服务移民而设立的新社区,在办事大厅,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民政救助、法律服务等窗口一字排开,移民群众不用走出小区大门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凤冈县凤翔社区,短短十天时间,就完成全县13个乡镇名村民的搬迁任务,这背后是组织在发力、党员在行动。

创新管理方式。目前,在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已形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工力量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氛围,全力为搬迁群众提供家政培训、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习水县东皇街道岷山路社区,县残联专门派两名常驻干部到社区残疾人就业援助中心,为社区残疾人开展就业指导与心理疏导服务;正安县瑞濠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遵义师院希骥社工签订协议,每年向其付费25万元,多名社工参与照顾辖区留守老人;绥阳县风华镇虹桥社区童伴之家,社区联系学校组建教师志愿者队伍,把四点半学校、周末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与社区自治。在安置点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中,对搬迁群众中有威望、能力强、肯负责的乡贤能人,进行重点培养、优先提名,将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离任村干部、退役军人等,选配为居民小组和楼栋负责人。正安县瑞濠街道成立治安巡逻队、老人护送队、卫生监督员、秩序维护队等公益性岗位,吸纳余名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仁怀市苍龙街道龙井社区凤凰小区通过亮身份、述承诺,将党员身份上墙公示,承包楼栋,服务群众,管理小区。群众搬在哪里,组织就建在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这让群众搬得放心。

聚人心,为民服务破解难题

“身份的改变不等于思想生活习惯的改变。”最初,凤冈县凤翔社区原支部书记游绍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成天四处“找人”。

初来乍到,面对同样的楼栋颜色和楼梯道口,许多村民下楼之后,往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走到另外的单元,有的走失在社区工厂,有的走丢在公路上。“最多的时候要发动二三十号人去找。”

不仅如此,如因为不会开合防盗门,有群众晚上睡在条凳上;喊人还是像老家一样大声“喊山”的;夜晚兴起,吹起唢呐吵闹四邻的;垃圾随手丢在小区的;邻居之间为小事扯皮闹纠纷的……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改掉“陋习”,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帮助群众破解这些烦恼?

有的社区,将党员作为“党群连心手”,党建带团建,支部用好社会援助手,先进带后进,一户帮一户,开展好“老手拉小手”;有的社区成立自管委,在党员中开展“自述初心”活动,明确社区党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栋楼张贴党员服务岗,承诺“有事找党员”;有的社区党员不仅亮出身份,还开展贡献“金点子”和“邻里守望”活动,围绕社区建设,提建议想办法,对残疾移民户和移民双老户,定时关心关照,送米送油。

推进全员培训。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阵地,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市民化管理教育,分批分次进行;引进专门的培训机构进入安置点,将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相结合,引导搬迁群众慢慢改正行为习惯;每周定时召开群众会,由支部书记主持,会上群众自觉对照梳理不文明行为,把群众会办成培训会,一点一滴纠正。

开展评先创优。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在社会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送文化进社区,支持群众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等,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酗酒、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惯和陈旧思想,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群众树立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的思想,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锁定重点人群。仁怀市凤凰小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身垂范、示范带动;绥阳县虹桥社区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后,带动全家转变观念和习惯;习水县岷山路社区将搬迁家庭按照红、橙、黄“三色”进行分类,分析致贫原因,精准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管理的重点群体。

观念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据有关数据显示,一个搬迁群众,从搬迁入住到适应城市生活,平均每人要接受3至4次各类培训。如今,在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各小区内,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爱护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已得到有效治理,农民变居民、居民变市民,群众已经逐渐适应了身份的转变,也融入了现在的生活。

兴教育,为民阻断贫困传递

子女就学,是搬迁群众关心的另一大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途径,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教育。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带来知识的共享、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不少移民群众表示,在外打工辗转半生,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没技术、没文化、没学历的苦。因此,围绕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我市从配套设施、师资力量、就学服务破题,让群众看到光明的未来。

家住仁怀市移民搬迁点凤凰小区的李太珍一家四口人,丈夫瘫痪后,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好在家中两个孩子争气,先后考上了大学。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在小区超市上班,每月有元的收入,加上各项助学补贴,基本能够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有了盼头。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配进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充分享受到教育服务。对现有资源能够满足搬迁群众就学需求的,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做好转学衔接工作,让搬迁群众子女及时入学;对现有教育资源存在缺口的,按照“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通过校舍设施的就地改扩建满足就学需求;对搬迁安置规模大、现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即时调整教育规划布局,与安置点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初中、高中教育项目,确保能够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应学尽学。

加强师资力量配备。采取引进、招考、“特岗计划”专项招聘、政府购买服务、推行员额制管理等方式,统筹调配安置点教师;创新编制管理,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机制,统筹协调跨区域搬迁安置的师资问题,按照“编随事走”的原则,即时划转编制,保障安置地师资力量。

完善就学服务工作。迁出地和安置地政府加强对接协商,提前对接搬迁群众子女就学事项,落实教育学位,提供就学便利,为搬迁群众子女及时办理入学手续;严格履行控辍保学责任,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搬迁群众子女较为集中的社区,配套建设四点半学校,在下午课后至离校时间段,让孩子免费托管,集中开展辅导作业、自主阅读、体育锻炼等活动,对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对贫困学生采取减、免、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子失学辍学。

强产业,为民打造致富路子

“地方生穷了。”64岁的张大仙说,老家虽有十五六亩地,但是谷子包谷卖不起价。山高路远,蛇和松鼠不时窜进家门。没想到一年前,自家会在正安县城安了家。

每天带孙之余,张大仙也爱到附近的绣珠厂领点女红来做,老家的土地早就放给人家种花椒。搬迁出来后,合作社入股搞“三变”,土地流转后,按照合同再过四年,这些土地上的花椒就归张大仙所有,年收入可到七八万元。“儿子还在广州,媳妇在塞维利亚打工。”张大仙所说的塞维利亚,是指正安吉他工业园区里的一家乐器厂。

生计问题,始终是搬迁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劳务输出重点地区的遵义,除了通过技能培训,引导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如何帮助留守家里的“老弱妇病残”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家庭收入,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稳定就业渠道。各安置点利用离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距离较近的优势,通过技能培训,联系企业,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安置点,促进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如习水县岷山路社区的骏华鞋业,可解决余人就业,现已有余名搬迁群众在该企业上班;桐梓县蟠龙社区彩阳服饰,可解决近人就业,现已有余名搬迁群众在此上班。各安置点还结合实际,积极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护河护路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困难人员就业。

开发弹性岗位。绥阳县虹桥社区开通居家车间,对无法到工厂按时上下班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回家做工、计件算薪、时间灵活。习水县绣之苑服装刺绣加工厂的员工,可随时到工厂上班,也可将活拿回家做。在凤冈县凤翔社区里的就业创业园,六家企业里缝纫机嗡嗡作响,英国订单生产的无静电手套,向韩国出口的保健鞋半成品,内衣、灯罩、棉鞋等从近百位移民女工的手中流出。虽然双腿残疾,陆光芬总是按时来到手套厂参加包装作业。她说:“丈夫打工,两个孩子读书,我也不能闲着,找点事做,能给家里减轻一下负担。”

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搬迁劳动力,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家住绥阳县虹桥社区的王春梅和父母在社区就业创业一条街开了一家早餐店,一家人每天要忙到下午3点才休息;仁怀市凤凰小区的蔡廷杰除了享受特惠贷,社区对店面租金亦进行了减免,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关门,虽辛苦却格外安心。

“稳得住”最关键是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安心生活。

我市各地移民安置点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采取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或通过政府安排等多种渠道,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就业,确保了搬迁群众有收入。

做好“三地”工作。搬出来后,家里的地是不是就不属于我了?这是不少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疙瘩,是不少搬迁群众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4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