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镇是华州区新城区,地势南高北低。辖区共有7个村,3个新型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总人口3.4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亩。地区耕地散布,辖区工贸企业多,居民靠近城区,重商习惯由来已久。今年来,华州区杏林镇立足自身实际,精准识位、找准定位、奋力进位,相继实施了“迦德诚”皮鞋工厂、迪乐思创毛绒玩具工厂等产业项目,“农转轻”产业格局初见雏形。
精准识位、精准定位,明晰产业新方向
“谋划产业发展就像下围棋,可以说是谋子难、谋势更难。如果就产业论产业,产业众多、琳琅满目。但如果就杏林镇实际谋划产业,既要慎之又慎,更要抢抓机遇、抢抓时间,否则机遇稍纵即逝,只会让我们在产业发展征途上掉队。我们必须看到杏林发展的优势所在,打造吸引群众就业的好产业。”杏林镇党委书记郑俊峰说。
经过多轮充分实践、集中讨论、充分酝酿,杏林镇逐渐明确了引进产业的四条标准。首先是带动力强、参与度广。引进产业必须尽可能覆盖“老来难”、留守妇女,让更多群众参与之中。其次是精准适度、以商招商。引进产业过程中,不搞大水漫灌,充分利用企业家“朋友圈”,画大同心圆,吸引同一产业链的产业入驻。再次是主动承接、靠前服务。列出重点任务清单,不好高骛远,集中资源引企业,靠前服务助企业,确保抓一个成一个。最后是整合资源、整合资产,详细掌握辖区资源底数,集中整合,变“边角料”为“豆腐块”,统一打包、集中入市,避免资产趴窝。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迦德诚鞋业、浩翔家纺、迪乐思创等企业落户杏林,杏林围绕“轻加工”作出了大文章。
明晰方向、校准航向,绘就产业新布局
“产业发展必须顺势而为、把握航向,不能搞大呼隆,既要大产业引领发展,更要小产业盘活市场。我们的产业发展如同雨伞,既要有撑起一个镇的“伞骨式”优势产业,更要有盘活一个村、一个社区的“伞撑式”小而活的产业。伞骨、伞撑同时用力,才能让产业互相依存,更好的留在当地。”杏林镇镇长白荣军说。
杏林镇紧紧围绕“农转轻”产业,锚定方向不松劲。围绕工贸产业做壮伞骨,推动大产业正常运转。整合建华小学闲置建设用地16.7亩,建成平米高标准厂房,采取对外出租模式,引进陕西迪乐锶创公司开办毛绒玩具加工厂,撬动社会资本万,安置就业余人。发展“迦德诚”皮鞋加工社区工厂,带动周边群众人就近就业。围绕小产业盘活经济,帮助群众灵活增收。投资万建设李庄生活用纸加工厂,提供库管、货运、销售等多个岗位,让乡里乡亲提升收入。实施梓里村方向盘套加工社区工厂,周边群众照顾家庭同时获得收入,可谓是收获幸福满满。
招引能人、用好能人,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产业兴旺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也在人。相比于东南沿海,我们产业实施关键就在于能不能留人,会不会用人。”杏林镇党委副书记汪璠说,“近年来,杏林镇坚持党建引领,在招引人才方面下足功夫,为‘农转轻’产业做足保障,当前一批在外务工的年轻群众返乡就业,成为发展的主力军”。
据了解,杏林镇在吸引人才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就业创业实施办法》,相继开启了人才引进的三种计划。实施归雁”计划,建“通道”、拆“栅栏”,引导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外出人群返乡创业,李转魁等创业认识成为发展主力军。实施“雏雁”计划,组织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外出观摩,外取“真经”内换“脑子”。实施“回炉”计划,引导未就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余人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回炉”学习。“内外兼修”的新型农民成为杏林发展一抹亮色。
激发活力、畜足马力,跑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产业发展不能陷入“干部经济”的怪圈,必须让群众动起来,依靠群众自身的内生动力。杏林镇将严格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工贸产业,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群众品尝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吃到创业的甜头”杏林镇人大副主席王振说。
产业发展不能盲目,要做到有序有力,杏林镇严格按照产业发展“三步走”思路,推动产业不断壮大,发展不断向好。第一步引产业,积极堆积东部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吃螃蟹,实现产业发展“0”到“1”的转变;第二步壮产业,采取以商招商模式,在产业链上下游招引企业,构建产业链,打造亮点企业,实现产业发展由“1”到“10”的转变,实现杏林镇辖区村村有产业的目标;第三步兴产业,鼓励群众先行先试,开办家庭工厂。同时将部分工艺进行外包,让群众有更多非工资性收入,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有特色的“义乌式”家庭工场,进而实现“10+X”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杏林镇将以“强党建、兴产业,打造富美活力新杏林”为目标,锚定任务不松劲,踔厉奋发谱新篇,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以实际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