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德国前期启蒙运动虽然也对封建制度不满,但并没有和公侯贵族彻底决裂,直到后期以莱辛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才要求废除封建制度,消除德国的分裂状态,在文学上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学。
在文学上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学是和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密切相关的。年到年发生的七年战争尽管给人民,甚至也给统治阶级带来了灾难,但是战争又对军事武装配备,纺织业和制鞋业等工业产生了刺激作用,促进了它们的发展,也使资产阶级日渐觉醒。同时普鲁士国家的官僚组织和军事组织、普鲁士容克的政治统治也在不断得到巩固。这种状态致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封建诸侯的腐化生活更加感到不能容忍,对城市平民及农民的同情更为深切。他们反对封建贵族,要求思想不受干涉的自由倾向在启蒙运动时已很明显,但到狂飙突进运动时就更为鲜明并有所发展。
首先是对“自然”的态度。启蒙运动对待“自然”主要是冷静的观察,而狂飙突进运动则开始要求与“自然”结合。德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法国卢梭的观点极为拥护,他们和卢梭一样倡导“返归自然”。他们赞成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其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观念更使他们大受鼓舞。他们向往一个自然的、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因而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到作家对儿童、单纯朴素的人以及对于原始公社制的歌颂,这种歌颂正是立足在“回归自然”的思想基础上的。
其次是对于“天才”的推崇。这里的“天才”指的是那些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具有极强的资产阶级觉醒意识的先进人物。他们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极端不满和强烈的反抗情绪,要求冲破一切束缚,要求个性自由和人权。狂飙突进所提出的“天才”是和人民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立足于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国土,自己的民族历史。在这点上,狂飙突进的作家所推崇的“天才”与狂飙突进运动的另一特点密不可分,那就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已表达了这一倾向,而到狂飙突进时期,这种倾向就更为强烈。在政治上他们再不能容忍德国四分五裂的状态。他们反对封建政权,反对教会专制。他们要求把德国民族视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他们不仅反对封建宫廷一心模仿法国的作风,同时也反对德国封建宫廷的风尚及虚伪的道德。他们强烈要求发扬德国的民族风格,而且不是在王公贵族中而是到农民、市民中去挖掘自己的民族风格,因而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学,也在此时再度得到了重视。
狂飙突进是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其名称来源于这一运动的成员弗利德里希·马克西米里安·克林格的一部同名剧本。狂飙突进的名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运动的性质及气势。启蒙运动作家所提倡的理性及道德教育在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代之而起的是疾风暴雨式的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情绪通过震慑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了出来。
狂飙突进拥有许多作家,除瓦格纳、伦茨、克林格、舒巴特之外,还有约翰·亨利希·福斯(-)和高特夫里特·奥左斯特·毕尔格(-),他们属哥丁根林苑派,受到克洛卜施托克的影响。前者是解放了的农奴的孙子,其抒情诗具有极强的民歌风格,其内容涉及的是农奴的解放问题,贵族与农民的矛盾,农民的朴素、勤劳、正直的生活。后者一生反对封建制度,同情法国革命,善用民歌风格,是德国叙事谣曲的奠基者。他写的民间故事书《闵希豪生的旅行和冒险》()可与《梯尔·欧仑史皮格尔》相比美。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德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地位的文艺理论家赫尔德,他被称为这个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此外当推青年时期的歌德和青年时期的席勒,他们均属德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在狂飙突进时期所创作的小说、戏剧不仅在德国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还有一定的世界性。
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曾学过医,后改学神学和哲学,曾是哲学家康德(-)的学生。在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卢梭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对他的影响很大。年赫尔德在里加一所教会学校任助理教师。在这段时间他开始了创作,著有《论德国近代文学片断》()和《批评之林》()。这两部作品都涉及对莱辛作品的看法。
尤其《批评之林》是部美学价值很高的论著,赫尔德把文学看作是力的艺术,认为文学具有影响人的心灵的力量,这文学的本质。年赫尔德来到法国,在巴黎结识了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受到很大影响。后又去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地,在回到汉堡时又遇到了莱辛。这次外出对赫尔德思想境界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他从启蒙运动的思想转向狂飙突进。年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见到青年歌德,他们交往密切。赫尔德向歌德介绍莎士比亚的作品,从而开阔了歌德的眼界。
年至年赫尔德在比克堡任牧师,这时期他进入狂飙突进的创作,其作品有《论语言的起源》()及年完成的《莪相和古代民族的民歌》和《莎士比亚》。在这些作品里赫尔德不但驳斥了语言起源于上帝的论点,而且大力主张打破格律和各种条条框框。他极力推崇莎士比亚,但反对一味的模仿,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到人民的生活和民间的文学中去寻找灵感,这对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他的这些进步论点,赫尔德曾经一度成为狂飙运动的中心人物。
年,由歌德推荐,赫尔德来到魏玛任教会总监和市立教堂的首席牧师。在魏玛他结识了维兰特和席勒,并为他们主编的《德国墨丘利》和《季节女神》撰稿,同时继续从事民歌的收集和研究。年他出版了《民歌集》,年再版时改为《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该书收集有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希腊、丹麦,甚至美洲、非洲等各地的民歌首。在内容上不仅有关于忠贞爱情和风光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对各族人民解放斗争的同情,对反抗封建主压迫的歌唱。
这部作品不仅对德国狂飙运动,建立民族文学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对于欧洲民歌的收集和整理作出了贡献。年到年赫尔德从事《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一书的写作。这是部涉及面很广、极为庞大的著作,它论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自然、人民,更有各地的语言、风俗、宗教和文学、艺术及科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可惜只完成了四部,其他只有过计划。年法国爆发革命,赫尔德自始至终对它采取支持的态度。
年至年,他与19世纪德国重要作家让·保尔成为密友,而与歌德的友谊却时好时坏。晚年他在魏玛的生活很孤独,心情很压抑。年至年他写了另一部重要作品《有关促进人性的书简》。该书论及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赫尔德虽然不是创作家,但他是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涉及天文地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医学、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
结语
赫尔德在各个领域里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从人道主义出发他认为任何民族都无权奴役其他民族,各族人民都有自由的生存权利。他提倡的民族感情,超越了抽象的理性观念。正是从这种民族感情出发,他挖掘和整理了民间文学,从而使人民看到了德国民族在文化上的一致性及其丰富的传统。他把宗教看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他对语言本质的研究,说明了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他在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对后来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