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引入外部科研力量突破产业转型瓶颈

东南网9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何金)科技创新和企业科研需要创新平台助力。泉州市科技部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泉州全市已成功搭建了43家省、市级各类新型研发和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特种机器人泉州研发中心、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特种通信研究院……几年来,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泉州先后落地,为泉州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众所周知,泉州经济总量全省居首,是我省民营经济和传统制造业重镇,孕育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食品等十多个年产值千亿元、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传统产业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经济,进入了转型和调整周期。就泉州而言,当地产业经济转型的瓶颈集中体现为传统产业的高位突破难、新兴产业大项目相对较少以及新兴产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为此,泉州才瞄准了科研平台,希冀从外部引入着手,构建更多科研平台,以此为突破口,破解产业经济面临的这些转型难题。

在笔者看来,从外部引入科研力量构建科研平台,对于泉州这样的城市来说,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缓解了泉州科研力量的不足。从泉州实际情况看,当地虽有20多所各类高校,但除了华侨大学等个别高校外,多数是高职类技工院校。这些院校为泉州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队伍,但在研发方面,他们提供的支撑力量较为有限,尤其在重大科技突破方面难有作为。相比之下,从外部引入的科研机构很多是国字号和重点大学研究院,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非常强,对泉州的带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从市场主体看,泉州的市场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大国企、外资企业相比,这些企业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受制于自身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科研动力、突破能力往往较弱,难以靠自身力量组织大的科研攻关。因此,政府牵头引入科研平台进行技术攻关,形成科研成果后,再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小企业,形成“一对多”的扩散效应,就能带动当地一大批中小企业插上科技之翅,顺利实现产业突围和转型。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往往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这些高端科技平台入驻泉州,带动大批科研创新人才聚集泉州,他们能从泉州产业实际出发,深耕泉州,形成更适合泉州产业经济的技术成果,从而全方位带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催生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泉州和当地产业的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4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