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域一体化
发展行动方案(-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年9月24日
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行动方案(-年)
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对接实施《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高质量、一体化”总要求,以规划融合为先导,以创新融入为关键,以环境优化为保障,全面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在基础设施、科创资源、产业平台、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领域互联互融,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为温州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奋力续写新时代温州创新史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体谋划,主动融入。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高起点谋划项目载体,高水平打造合作平台,推动温州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接轨上海为主攻方向,以温州-嘉定合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合作、重大项目推进上取得更大突破。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在营商环境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成功经验,努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大力吸引更多温州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将改革创新贯穿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过程,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全力破解一体化发展各类瓶颈制约,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温州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项目。
——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先发集聚、温商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资本、产业、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的分工合作,加快提升温州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愿景目标。持续、协同、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将温州建设成为“三城市两枢纽”,即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枢纽。到年,全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提升,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和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服务跨区域便利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批标志性工程全面推进,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年,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创产业、城乡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温州成为长三角经济新增长极。
——打造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1.6万平方公里、承载千万人口的温州都市区全面建成。“大建大美”“精建精美”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城市个性加速凸显,城市化水平达到72%。高端要素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各类人才总量达到万人,都市区辐射能力和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
——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成为全国样板,建成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新高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指标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市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技术创新成果贡献率等重点指标保持在90%以上,东南沿海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打造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温州与上海各地、各领域合作交流全面开展,跨区域要素流动更高效、平台合作更开放、市场化体系更健全,全方位接轨上海的机制、路径、项目体系全面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制度和先进经验率先在温州复制推广,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版图,加快空港、海港、高速、高铁重点项目建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通道全面构筑。“”高铁交通圈加快形成,“两主一辅”铁路枢纽基本建成;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万TEU;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成环成网,开放畅达高效领先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打造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枢纽。温州作为长三角与海西区交汇城市、大陆距离台湾空中直航距离最短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联通长三角与海西区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筑,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经贸往来、要素流动在温州充分集聚融合,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温州作为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地位不断巩固。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两区”建设,打造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1.协同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路径,共同编制长三角产业地图。对接上海电子信息、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培育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优势特色集群。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培育计划,共建长三角生命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合作,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深化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阿里巴巴等战略合作,推进国家北斗产业基地、智慧物流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电气、鞋业等五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构建“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打造长三角高端汽摩配产业基地。
2.加快构筑长三角创新协同生态圈。实质性对接G60科创走廊,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抓好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拓展“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合作模式。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扩大温沪两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范围,推动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互认和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支持在温企业、高校与长三角重点院校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筹建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温州站、上海(温州)技术转移协作中心,打响“温州拍”品牌。吸引长三角地区重点院校、高端规划设计单位在温设分支机构。
3.共建高能级重大产业平台。加快建设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乐清-南翔科创合作基地、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等一批“科创飞地”,推动跨区域平台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平湖-文成飞地经济产业园,加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合作,争取与我市园区合作或在温设立一批“产业飞地”。依托“3+12”重大产业平台,积极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发挥甬台温高速复线、甬台温福高铁、浙南港口群等通道和地缘优势,推动甬台温沿海产业带平台互补共生。积极推进与宁德共建浙南闽北合作发展区,打造省际区域合作新平台。
4.深化长三角民营经济制度创新。发挥温台民营经济先发和集聚优势,积极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验,加快打造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合作高地。深化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持续推出一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政策举措,建设长三角民营经济制度创新策源地。推广惠企政策“直通车”,推动跨区域数据共享和政策互认,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聚焦能级提升,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中心城市
5.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以交通廊道、科创廊道、生态文化廊道为纽带,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联动推进温州都市区格局拓展、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和品质提升。深化温州与上海嘉定等地全面战略合作,打造一批重点合作示范项目,全面开启温州与上海大都市圈重点城市的高质量战略合作新征程。
6.全面拉开都市区框架。按照“一主两副三轴四带”都市区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拓展环大罗山区域发展空间,构建北跨瓯江与永嘉沿江片一体化发展,南联温瑞平原、飞云江与瑞安组团式发展,向东与洞头、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协同化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大东部新区规划建设力度,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集聚,推动温州都市区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加强南北副中心建设,推进环乐清湾城镇群和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加快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重点镇、中心镇转型发展。
7.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联动推进“大建大美”“精建精美”,着力抓好都市区“十五个1”选配要素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加快推进“两线三片”、高教新区、高铁新城等城市重点功能板块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名片和城市地标。高水平推进七都生态新城开发建设。高标准、快节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持续实施城市单元有机更新,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深化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加强长三角5G网络协同布局,加快5G在城市管理各个领域的场景应用,积极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
8.全面彰显诗画山水城市新风貌。制定出台城市设计导则,分层分类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深化“温州学”研究,充分挖掘“永嘉学派”精神内核,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聚焦“一江、一河、一岛、一路、一街区”等关键节点,加快温州月光经济休闲街区和产业带建设,把温州城市经济打造成为长三角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效应,推进环大罗山-三垟湿地公园、东海滨海带、瓯江-塘河城市生命带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福地。
(三)聚焦交通先行,加快构筑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
9.构建便捷通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围绕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为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突出“融杭接沪达闽通赣”,建成杭温高铁,加快建设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推进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达速,探索并开通温州至上海的“大站高铁”,加快形成“”高铁交通圈。建成市域铁路S1、S2、S3线一期和轨道交通M1线,加快推进轨道交通M2线建设,构建城市轨道交通“S+M”网络,推动温州与长三角其他中心区城市轨道交通乘坐支付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支撑城市向东面海发展。
10.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加快推进温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着力抓好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以及机场综合交通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强与温州东站的联动,大力发展空铁联运。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加大基地航空公司引进,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在航班备降、应急救援、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断优化空空和空地中转网络。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全面建成航空物流园,积极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11.建设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重要枢纽港口。启动温州港总体规划修编,统筹推进港口、航道、集疏运通道建设,推升陆海双向辐射能力。建成乐清湾港区C区一期工程和温州深水航道,加快乐清湾港区口岸开放,开通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努力打造成为区域重要的海铁联运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健全状元岙港区邮轮码头基础配套,着力打造我国东南沿海极具影响力的邮轮始发港。加快大小门岛港区能源、石化等临港产业发展。深入融入全省海港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业务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港口群,进一步提升沿海枢纽港地位。
12.构筑区域一体的立体交通走廊。围绕“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成龙丽温高速瑞文段和溧宁高速文泰段、文景段,确保年前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建成投用,年前瑞平苍高速、文青高速、甬台温高速三都岭段拓宽工程建成通车,力争建成乐永青高速、温义(宣)高速,深化泰苍高速等项目前期。围绕“八纵六横”普通国省道网,全面完成G、G、G改建,全线贯通G、G。围绕“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推进滨海大道快速路、温瑞大道快速路、七都-乐清快速路等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美丽交通走廊。
(四)聚焦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优质资源汇聚温州
13.推进金融合作创新。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度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在沪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温设立分支机构,推进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回温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同设立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优质、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构落户温州。建立与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上海办事处互动合作机制,提升上交所乐清服务站服务覆盖面。定期开展企业上市专业辅导,提升企业对接上海国际金融市场和要素资源的能力。参与长三角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温州指数。
14.推动高端人才跨区域交流。设立温州人才工作上海联络站,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互认互惠,加快完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和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吸引长三角地区大学生来温实习就业。设立温州长三角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与上海、杭州等地开展金融人才互动交流。办好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分批组织开展“世界温州人家乡行”活动。加强温州本地高校与长三角重点院校合作交流,支持成立长三角地方高校创新联盟。
15.共建长三角生态旅游圈。抢抓长三角建设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红利,实施“五十百千”工程,全面打响“诗画山水、温润之州”城市旅游品牌。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实行线路互通、客源互送、优惠共享,共同谋划若干条长三角景点串“珠”成链的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创建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刘伯温故里国家5A景区,加快华东大峡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联动打造浙闽生态旅游协作示范区。抢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年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机遇,推出“千万上海人、千万江苏人、千万浙江人”畅游温州系列活动。
16.推动文化交流蓬勃开展。广泛开展沪温文化交流协作,深入挖掘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加快市非遗馆、市美术馆、塘河民办博物馆群建设。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路通建设。牵头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联盟,输出温州公共文化创新品牌。继续办好“沪温戏剧文化周”“苏温昆剧艺术展演”等活动。积极打造国家运动健康城市,抓好年亚运会温州分赛区场馆建设,办好国际性体育赛事,申请承办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等活动。
(五)聚焦内外互动,着力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7.打造更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建设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温州联动创新区。加快拓展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功能,积极申报温州综合保税区、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面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对接“义新欧”等中欧班列。加快建设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办好第二届浙江(温州)进口博览会,打造温州进口商品贸易港等一批区域进口展销平台。探索组建丝路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和产能合作,推动设立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充分运用单一窗口数据互联共享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下“温州报关、异地放行”业务运行中的沟通协调机制。
18.加大跨区域“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探索民营经济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引导温州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跨区域并购重组。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实现“研发孵化在外地,生产转化在温州”。充分发挥长三角地级城市温州商会网络桥梁作用,促进区域经贸合作交流。积极申办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等活动。
19.推动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发展。全力申报建设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吸引更多优质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总部落地。高标准推进温商回归示范园等一批总部经济大楼建设,高质量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等活动。深入实施“鸟巢计划”,鼓励全国各地温州商会等温籍组织,回温举办年会、投资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推动温商回归、贸易回归、智力回归、情感回归,促进温州人经济加速转化为温州经济。
(六)聚焦联保共治,高品质建设浙南绿色生态屏障
20.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主动参与长江流域污染联动联治,共同编制实施浙江省污染源地图。参与制定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共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推进连云港-温州滨海生态保护带建设,制定瓯江口-乐清湾治理方案,加强区域海湾河口联防联治,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应急联动、联合执法和科技合作。完善补充耕地统筹机制,探索开展重点项目跨省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试点。参与建设长三角产权共同市场,探索共建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与跨省交易制度。
21.深化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全力实施生态大保护、休闲旅游品质等“五大工程”,打造一批生态休闲重点区块。支持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发挥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度假、康养体育等重大产业,建成“环境美、产业优、交通畅、百姓富”的长三角美丽后花园。
22.构建绿色生态空间和系统。加大温州生态园、珊溪水库、南麂列岛、乌岩岭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共筑皖南-浙西-浙南生态屏障。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实施全域产业用地棕线管理。开展市区排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加快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加快三澳核电和大小门、状元岙LNG等重大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推进洞头蓝色海湾整治,加快建设“海上花园”。科学推进海涂围垦和开发利用,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要求,高标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大硬仗,努力让温州大地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七)聚焦服务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2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与长三角地区重点高校、国际知名院校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双一流”大学来温共建特色院校。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加快共建一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实施百名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基础教育研究机制和课程研究开发联盟,推动上海协和教育、上海新纪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温集聚发展。
24.共享医疗健康资源。主医院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引进一批优质医疗团队和高层次合作项目。拓展医学影像资料应用,力争实现与上海、医院共享互认。加快建设中国眼谷,打造浙南眼视光医疗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建设。推进温州医医院医院、医院开展学科共建、远程医疗等合作。加快森林、海岛康养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
25.共享社会保障资源。完善与上海重点医疗机构医保互通方案,建立异地就医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两地医保卡互通刷卡结算和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机制,推进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行。加强温州、上海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合作。加快建设市民卡移动支付和应用平台,拓展温沪市民卡互通共用领域。借助长三角跨地区住房公积金信息协查体系,落实住房公积金“上海缴温州贷”政策。
(八)聚焦体系共建,合力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26.合作推进区域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与上海等重点城市的政务服务合作和政务数据共享,加快共建长三角“一网通办”在线服务体系,推动上海企业直接在温注册登记;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电子营业执照发放等功能,设立线下“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
27.加快推进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合作。围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区域标准一体化合作试点。加强长三角区域检验检测认证信息互通、结果互认,探索建立民生档案跨区域互认互通标准体系。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登记监管信息共享,建立商标跨地区保护新模式,加强市场监管联动和联合执法。推进区域间农产品检测结果互认,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制定省级及以上产业、产品标准,加快推动温州制造向浙江制造、长三角制造、中国制造升级。
28.积极参与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聚焦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旅游、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建立信用惠民便企产品互认机制,率先建立长三角区域“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用信息共享互动、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联合奖惩模式。加快培育专业化、特色化信用服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探索打造区域型信用服务产业基地。
三、保障措施
29.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建立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实行集中办公,通过建立信息收集、通报督查、会商协调等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建立完善党政领导互访、部门合作交流、干部挂职锻炼等常态化机制,进一步提高各地各部门抓推进、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
30.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找准合作切入点、打造发展新亮点,加快谋划和实施一批市级重点项目,尽快制订实施方案,逐项抓好推进落实。建立健全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跟踪督查、考核激励,确保工作推进高效有序。
31.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围绕投资、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体制机制研究,加快建立更优的市场准入体系和产业扶持政策。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主动对接国家部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省级部门,组建温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强化智力支撑。
3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媒体互动联系,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我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设立长三角区域(温州)城市展示中心,更好地宣传温州、推介温州、展示温州,进一步扩大我市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
来源:温州发布
编辑/版式:周弧陈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