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变靓了,环境变好了,让我们的生活品质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在碧江生活了几十年的市民谢庆常,对碧江城镇生活的变化深有感触。曾经的碧江,城中有村、城处村中,民用宅基地曾占据了不少黄金地段,加上城区排水管网不畅,农贸市场设施不全,环境卫生较差,交通时常拥挤,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城镇生活的品质。“我们要牢牢抓住‘碧江-松桃’黔边城市带、‘强中心城区’三年行动、东莞南城街道组团帮扶等重大机遇,着力做强主城区主板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大提升。”碧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不断做精城市管理,让城市更宜居。在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该区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为此,碧江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扎实推进物业管理行业整治、拆违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力以赴推进“三盘五项目”建设,扎实做好“三江六岸”环境整治,提升城市品质。此外,该区还着力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持续发力,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倍增。同时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行城乡交通、水利、能源、医疗卫生、通信、邮政、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碧江高新区百丽鞋业生产车间,千名工人熟练地裁料、打孔、贴合,一片繁忙火热的生产景象。“园区企业多,就业选择多,挣钱门路也多。”正在赶制鞋面的工人王玉香感叹。家住碧江城区的王玉香,过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辛苦一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这几年碧江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她从农民变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曾经工业是碧江的短板。年以前,碧江仅有寥寥几个企业与手工作坊,规模工业却仍是空白,工业产值仅62万元。十八大以来,碧江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步伐,到目前碧江高新区共有百丽、农夫山泉等多家企业落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48家。强城市首先要强产业。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而产城融合的实践让碧江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宜业城市。该区将发展经济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将产业振兴作为城镇化的火车头,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该区以申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引领,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持续壮大产业体系、培养发展新型产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加快高铁新城、空港新城和产业新城建设,拉开城市主体框架,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并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改造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地摊示范点,加快推进新华都、麒龙国际夜经济一条街建设。碧江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让“桃源铜仁、水韵碧江”不断聚集人气、商气、财气,打造投资兴业沃土,绿色发展高地。“昔日破旧的老城,已变成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新城。”碧江区三江公园内,73岁老人杨胜兴踏着石板街,行至锦江河畔,看着眼前的江景不禁感慨。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碧水锦江如玉带,从碧江城中穿越而过,让城市山水成趣,锦绣如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碧江围绕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小而活理念,把绿水青山引进城区,让市民开门见山、出门见水、推窗见景。与此同时,碧江区对城区锦江河实施景观改造。排涝、治污、打造亲水景观,“通、清、靓”同步推进,实现了景城互补、城河相融,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养生胜地。据介绍,该区先后建成锦江生态绿色栈道、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等20多个公园,有力彰显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独特城市魅力。不仅如此,该区还依托生态优势,按照“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推进景城深度融合。去年,碧江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万人次,增长30.2%,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增长30.5%。一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拥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应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温馨、舒适和便利。碧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城市的每一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质改造,都要对标旅游城市建设要求来做,让城市点点皆景、处处宜游,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煜妤编辑陈刚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4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