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未必就是亲信,亲信未必就是亲人

放眼全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家族企业都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一些家族企业经营得十分成功,但是,一些家族企业,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很快从辉煌走向了没落。

为什么同是家族企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企业家不能打破有血缘关系的小家族,才导致企业最终惨淡收场。

对于小家族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作者之一王振滔有太深的体会。

当时,家族和员工之间,自然而然分成了两大界限清晰的阵容。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中午,他到食堂吃饭,打完饭后,他端着餐盘环视了一下,正好看到几个员工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于是就想过去和他们一起吃。

这时,他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在公司任职的亲戚。

亲戚示意他坐到自己的那张桌子吃饭。他也没多想,就走了过去,坐定后,他随口说了一句:

“其实在哪里吃都是一样的。”

谁知那个亲戚一听,立即很严肃地说:

“那可不一样,那边是员工坐的,我们家人都坐在这边。”

听了这话,他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下四周,结果吓了一跳:包括自己坐的以及周围几桌,全部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没有一个普通员工。而员工们,则都坐在了另外几桌,其中也没有他的亲人。

他又问那个亲戚:

“你们每天中午吃饭都是这样坐的吗?我们家的人和别的员工分开坐?从来不坐在一起吗?”

亲戚听完满不在乎地摇了摇头说:

“一直都是这么坐的,别人跟我们又不是亲戚,坐在一块干吗?”

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他听了以后感觉特别不是滋味。

其实,在此之前,小家族带来的问题就已经很明显。而这顿饭,让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在一个企业中,家人和员工都不能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一点小事都分得这么清楚,那么在管理、经营上,又怎么能够不存在更大的问题呢?

当时,公司的管理层都是亲戚,当彼此意见相左的时候,往往谁也不服谁,谁都首先只为自己考虑。

亲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争吵时常发生,火药味很浓。到了最后,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很长一段时间内,王振滔整天陷于处理这些琐事之中。不是哪位长辈一生气不来上班了,就是两家亲戚为了一点小事在车间里吵得不可开交。王振滔成了不折不扣的“消防员”,不是给这个赔礼,就是给那个道不是,焦头烂额之中,根本就无暇顾及管理企业。

眼看着自己辛苦经营的企业变成这个样子,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一次次地问自己:

“我经营这个企业到底是为什么呢?不就是想让家里人都和和睦睦,都过上好日子吗?可是现在生活富裕了,一家人却打成一锅粥,那我辛辛苦苦做这个企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情形经常折磨得他整夜整夜无法合眼,他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

如果全凭规章制度来控制,显然是不现实的,公司的领导都是自己的家人,谁又能听谁的呢?

他又想:要不干脆让亲人都离开公司吧。但这样恐怕也不行,情感上怎么也过不去……

就这样,他一直都犹豫不决,怎么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就在这时,发生了两件事,促使他下定了决心,要破除家族企业。

一件事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

在奥康,由于管理层都亲戚,因此论资排辈、倚老卖老的现象很严重。

当时,王振滔一位负责销售的长辈提出,现在市场上老太太的鞋很好卖,

不如大量生产老太太穿的棉鞋。王振滔一听,坚决不同意,因为他知道这对塑造品牌形象是极为不利的。

可这位长辈根本听不进去,而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都管了这么多年销售,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我难道不比你清楚?这件事你就别管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不容王振滔分说,这位长辈坚持生产了一大批老太太穿的棉鞋,价钱也很便宜,几十块钱一双。

当时这批鞋确实卖得很火,可同时也给奥康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一提起奥康就会说:

“奥康啊,我知道,不就是专卖老太太鞋的那个吗?”

这对于一个要塑造一流品牌形象的企业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后来,公司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慢慢将消费者心目中的这种印象给扭转过来。

这件事过后不久,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令温州鞋业界很震惊的事情。

当时,温州一家非常有名的制鞋企业突然倒闭了。这家企业曾经风光一时,一度是温州最大的制鞋企业,而且他的老总,是温州第一个开宝马车的人。

当王振滔听说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他也认识这家企业的老总,而且就在两年前,两人还一起到韩国开会,同住一家酒店,并且一起探讨过家族企业的问题。

当时,王振滔问他:

“你是公司的董事长,你儿子是总经理,女婿是副总经理,你夫人是财务经理,那么一旦出现矛盾,该怎么处理,谁听谁的?”

当时那位老总哈哈一笑说:

“有矛盾就有矛盾呗,大家都是一家人,难道还真的打起来不成?”

结果还真的打起来了。儿子和女婿谁也不服谁,都各自坚持各自的,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管理混乱得一塌糊涂,最终,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迅速走向了衰败,最终在家族争夺战中轰然倒坍了。

这两件事,在王振滔心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他似乎从那家已经倒闭的企业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深切地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现状,那么就必将步入这家企业的后尘。

这时,他心里的天秤,已经开始向破除家族企业一边倾斜。就在他为家族企业找出路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他看到一本书。

这本书是华人首富李嘉诚写的。李嘉诚的企业也是个家族企业,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在企业里工作。

于是他想:

“李嘉诚的企业也是家族企业,为什么他就能做到世界一流的企业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带着这种疑问,王振滔翻开了那本书。

书中李嘉诚的一流商道,让他如获至宝。而书中李嘉诚对家族企业的一句名言,更是让他茅塞顿开。

李嘉诚指出:

“亲人未必是亲信,亲信未必是亲人。”

对于人才的选用上,李嘉诚信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任人唯亲的话,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受到挫败。”

对于自己的企业,李嘉诚说:

“在我两个儿子加入公司前,我的公司内并没有聘用亲属,我认为,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

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忠诚犹如大厦的支柱,尤其是高级行政人员。

在我公司服务的行政人员,无论是什么国籍,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现,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就能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

李嘉诚的话给了王振滔很大的震动,他开始重新审视“亲人”和“亲信”这二者的含义。

有了李嘉诚的启示,王振滔下了狠心,一定要破除奥康的家族企业。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意味着他要得罪大部分的亲人。这种亲情割裂的痛,无异于断手断足之痛。

可是为了大局,他只能咬牙忍受。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奥康在破除了家族企业,已经破茧成蝶,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经历过了家族企业的阵痛后,现在的奥康集团这样认为:

“企业用人,要用最能的,不用最亲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亲人才最信得过,从情感上来说,可能确实如此,但如果将这种思想放入企业经营中,恐怕就不一定适合了。

对此,本书作者之一吴甘霖深有同感:

“很多企业家都很难分清‘亲人’与‘亲信’的区别,这缘于人性中笼统的排他性。我想起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他在多年前看到的一部电影《开国大典》中的一个情节,电影中描述了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成立新中国的情景。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他记忆犹新:

在开国大典举行之前,毛泽东正带领几个同志做准备工作。这时,他的勤卫兵跑进来报告说,有几个湖南的老乡,来看主席了。

毛泽东听完后哈哈一笑说:

“‘打秋风’的来喽。”

然后他就走到外面,看到门口站着几个湖南老乡,最前面的是一位老者,身上穿着湖南的土布褂子。

毛泽东笑呵呵地跟他们握了手,然后请他们吃饭,并让他们吃完饭以后就回去。

可年长的湖南老乡听了,却摇了摇头说:

“我们不回去。”

毛泽东很奇怪,就问:

“那你们要呆多久呢?”

他说:

“我们来了就没想回去。”

毛泽东更加奇怪了,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想回去。

这位老乡一脸严肃地说:

“主席啊,你好不容易才打下了江山。这么大的家业,当然得自己家的人管了。我们不帮你看着谁帮你看着?交给别人你能信得过么?”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被这位质朴的老乡逗得笑起来,可是轻松之余,却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深深地思考。

虽然这是一位没有太高文化的老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思想,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心理。

什么才叫“信得过”?

是相信有能力的人?还是相信血缘?

这是每一个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不光是曾经的奥康,很多家族企业都存在着3大弊病:

(1)组织机制障碍。

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企业领导人的亲属和家人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很难像处理普通员工那样一视同仁,这就给企业内部管理留下了隐患。

(2)人力资源的限制。

人都有笼统的排外性,家族中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他们的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

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企业的经营绝不能是家族制,毕竟光靠一个家族,是培养不出企业所有需要的人才的。而且,这些亲人很容易让其他员工感到害怕和被边缘化,人才就难以聚集。

对此,王振滔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奥康定期要开总监会议,在会上,各个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要轮流主持会议,大家要各抒己见,提出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有一次,一个员工私底下给他发短信,问他能不能在开会的时候不出席。因为只要他在场,大家多少都有些拘束,怕说错什么。

而他不在场的时候,气氛就活跃多了,大家有什么话,有什么点子,也都容易提出来。即使说错了,大家也就一笑而过,不会担心会给老总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

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哪怕一个再和蔼可亲的老总,也会多多少少让人产生畏惧感,毕竟他的地位在那里摆着,员工不可能一点都不受影响。

一点小事尚且如此,那么如果整个企业都由家族成员说了算的话,那么可想而知,想招到出色的人才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这也正和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所认为的一样,他说:

“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社会精英进不来。几兄弟都在企业的最高位置,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没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决策某件事就很难,容易耽误商机。”

(3)不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失误。

决策的独断性是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果敢、善断,因而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

当企业还很小的时候,独断性带来的一两次损失或许还能够弥补,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一次不科学的决策,带给企业的风险和危机往往是毁灭性的。这时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就显得越发的重要。

这3点,是几乎任何一个家族企业都难免遭遇的问题。血缘关系一方面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又让企业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难打破坚冰。

在这一点上,杜邦公司最能说明问题:

杜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集团,由六千多名家族成员组成,总裁的位置世代相传,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

当总裁的位子传到第四任时,杜邦家族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当时的总裁犹仁突然因病去世,他既没有培养合适的接班人,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公司该何去何从?又由谁来接任?一时间家族上下一片混乱。

在这关键时刻,从家族的非嫡系成员中,走出了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32岁的皮艾尔·杜邦。

他曾经为杜邦家族的火药生产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却被排斥在家族继承权之外,没有得到任何股份,他因此觉得很生气,所以就离开了杜邦。

当他得知公司处于危机时,立即和两个堂兄弟一起,经过精心策划,买下公司的全部股份,最后通过努力,挽救了家族企业,他也因此成为杜邦公司的第六任总裁。

杜邦公司能够存在至今,皮艾尔功不可没。

对于家族企业,奥康的领导者这样认为:

家庭企业本身没错,这不是中国首创,包括日本在内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开始时都是家族式的。家族企业的定位是属于所有权范畴,与经营管理的‘非家族式’并不冲突,关键是管理上不能搞家族化,一定要引入外智,采有利于取竞争上岗。

在奥康还是家族企业的时候,很多人不是凭能力上岗,而是凭血缘关系上岗。而就算是有能力的亲人,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很难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家族企业应该是“传贤不传子”的,凡是有能力的人,才能担当重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良情形的出现,让家族企业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6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