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缝百纳的朴素与温暖东阳手工布鞋走向时尚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151014/4709994.html

-11-:54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布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情感与低调的代名,貌不惊人却承载着厚重涵义。不同于步步生莲的缎鞋,也不同于风流小巧的绣鞋,东阳手工布鞋摒却浮华见真淳,不事装饰,本色示人,就如东阳人坦荡直爽的处世性格,熨贴温暖的待人方式,更适宜各色人等日常之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阳民间“脱下布鞋穿皮鞋”的风潮中,手工布鞋逐渐退场。作为80后的“时尚青年”俞帅却与父母一起,始终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努力将手工布鞋带入时尚产业,拯救这份千缝百纳的朴素与温暖。

十三岁独立做出一双鞋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才能辨认。”乍见俞帅,其清癯老成的相貌与布鞋长褂的穿著,令人不由就想起北岛的诗句。

俞帅在设计鞋样

这位大学时就读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界人士,除去雨雪天气,脚下经常不离的就是布鞋。对此,他的母亲施要飞自豪地说:“俞帅13岁就能自己做出一双完整的布鞋!”而俞帅则对父亲俞锡明充满了敬佩:“我爸在与我妈结婚后才接触布鞋制作,如今他双眼几乎看不见了,却能摸索着做完布鞋。他这是真正把手工制作布鞋的技艺,缝进自己心里了。”

手工制作布鞋并非易事,要经历30多道大工序。13岁那年,俞帅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圆满完成了这些程序,算是正式接过了衣钵。当时,父母都认为他是“闹着玩的”,并不敢确信他能坚持。并且,在俞帅读大学时,家里的制鞋业遭受了重创,连施要飞和俞锡明夫妻都觉得难以为继,对儿子能继承这门利润微薄的手艺更是不抱奢望。没想到,俞帅毕业后于年回乡创业,以服装设计为平台,把古老的布鞋穿上了T台,让这门技艺“起死回生”。

年4月,首届中国电商网络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俞帅发布了自创品牌“百家布衣”首个系列——“红楼梦”系列棉麻新中式布衣,模特们穿着由他设计制作的布鞋走过T台,把一种淳朴自然、闲适宁静的气息带到了全场。最后的谢幕环节,俞帅穿着绿色与白色布衣、黑色裤子出场,脚下赫然是一双宝蓝色的布鞋。

“百家布鞋发展到我手上,我坚持原生技艺,甚至款式都不做过多改变,是东阳传统的‘松紧鞋’,但在面料上大胆创新,结合国际流行时尚,以明丽的色彩与图案,让布鞋变得奢华有内涵。”在中国旅游商品产业联盟启动仪式暨旅游商品流行趋势发布会上,俞帅也大胆推介东阳手工布鞋,为此,他还学会了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让布鞋实现华丽转身。

上百道工序成就一双鞋

来到歌山镇俞黄村,由俞帅亲自设计的“新中式”楼房格外显目。走过花木掩映的小径进入屋内,宛若走进了一座手工布鞋博物馆,密密麻麻叠起的千层鞋底犹如一道玄关,展示着数百副鞋楦的墙壁俨然背景墙,陈设着各种布鞋的柜子展示着布鞋世家的匠心……施要飞说,这些都由俞帅设计并完成布置,那些开裂的鞋楦则是俞帅在制鞋时因敲击用力过猛所致,“不下重力就不能让鞋子完美定型,对做鞋他是用心的。”

俞帅家中展示着鞋楦的墙壁

做一双布鞋,细细碎碎的小工序有上百道,工艺之繁杂、严格、精细,必须经历时光的考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工艺越好,穿着越久。画鞋样是做鞋的第一步,俞家的鞋样之丰富,在于把每个客户的双脚细微差别都考虑进去。做鞋底是核心工序,包括了抿褙子、剪鞋底、缝鞋底、包底边和纳鞋底等流程。褙子用纯棉布一层层粘贴而成,黏合剂是食物浆糊,5层棉布糊成褙子,晾晒五六天才能用于剪鞋底,剪好的褙子取两张用针线缝合而成,再用长布布沿边缘包好粘住晒干,之后才能开始纳鞋底。

“从前生活艰苦,舍不得用整块的棉布,村民自己做鞋都只用两层褙子,中间用碎布片一层层拼凑粘贴成一定的厚度,缝好后作为鞋底,讲究点的则再缝一层橡校底。”施要飞略带伤感地说,这种数不胜数的碎布片,让手工布鞋有了“千层底鞋”的美名。因为脚掌和后跟部分容易磨损,因此这两个部分要多贴几层碎布片。事实上,这种又厚又硬的鞋底极易让双脚失去感觉,有的甚至会因鞋底硬而起翘导致滑摔。经过无数次的摸索,施要飞认为10至12层纯棉布纳成的鞋底才能获得最舒适的脚感。

纳鞋底是过去农闲时妇女们最喜欢干的活计,一根针一团线再加个顶针圈儿就可以让许多妇女边走边纳。但真正的好鞋底必须用一大一小的“套针法”缝制,需要艺人“坐穿板凳”,用密实的针法保证鞋底牢固并防滑。长期用钢锥穿刺厚达1厘米的鞋底非常耗体力,因此近年来,俞家的鞋底改为从外地“进口”。

鞋帮是一双鞋最重要的“面子”,它同样要经历糊鞋帮、剪鞋帮、缝合脚后跟、包鞋口边等工序后,才能进入关键的绱鞋帮环节,即把做好的鞋帮与鞋底缝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夫妻俩分工有序,施要飞负责做鞋帮,俞锡明负责绱鞋帮。这样的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效率,一天可以做十几双布鞋。俞锡明在视力极弱的情况下依然能完成绱鞋帮的工序,他说这是对技艺“烂熟于心”的缘故:一寸鞋帮缝七八针,靠着手感他就能让针脚均匀美观。

最后的上楦定型则由俞帅完成,这项力气活显然已让他的父母体力不支。在锤子的声声敲击下,数块鞋楦将鞋子内部的空间挤得“水泄不通”。两三日后拔去鞋楦,原先瘪瘪的鞋身挺拔饱满,即使在浸水后依然能保持舒适的脚感——一家三口的付出与投入,让它们仿佛吸足了天地精华,拥有了永不枯竭的“胶原蛋白”。

四代人坚守呵护一双鞋

东阳手工布鞋起源于何时?俞帅说,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周代就有了千层底布鞋,但东阳做布鞋的历史应该晚至明代。此时,棉花种植的普及和纺织技术的成熟,为布鞋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东阳土布成为最重要的制鞋布料。土布厚实,因此鞋子也格外厚重。

密密麻麻叠起的千层鞋底犹如一道玄关

年被俞帅视为“百家”布鞋的元年。这一年,他的曾外祖父、东阳江镇茜畴村的施章木凭借出色的手艺,在嵊州一带为人上门制鞋。施章木不仅善制鞋,还是受人欢迎的裁缝,心灵手巧的他制作的衣履时尚舒适,即使是小小的鞋子也能在他手下变出万般风情,材质从布到皮革不一而足。俞帅的外祖父施永康6岁就跟随父亲走街串巷,成家后把手工布鞋发展成产业,并先后创办了东阳鞋革厂和东阳皮鞋厂。为人和善的他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所生育的5个子女都承继了手工制鞋的技艺,但最终只有施要飞坚持下来。

施要飞于25岁那年嫁到俞黄村,当时俞锡明还是名泥水匠,收入极不稳定,施要飞就做鞋销售。“拿到市场上一看,布鞋并不好卖,倒是经常有人拿着旧鞋翻新,于是我改为专门换鞋面,翻新一双价格1.5元,棉鞋是1.8元。”看到做鞋收入比做泥水要高,俞锡明毅然改行。改革开放后,旧鞋翻新逐渐失去市场,夫妻俩又改为制作布鞋到义乌廿三里销售。“我租了半个摊位,把鞋子铺开来,半天不到就卖光了。”还没等施要飞高兴完,精明的同行就挤进来大打价格战,加上温州塑胶鞋的冲击,生意一落千丈。俞锡明一咬牙,花七八万元买了机器,改制注塑鞋,市场反响并不尽如人意。偏偏在此时,施要飞又生了一场大病,俞锡明只能以五千元的价格转让了机器,两人消沉了一段日子。

本世纪初,放不下祖传手艺的施要飞又重拾旧业,做布鞋赶交流会。在金华和东阳下派的农村指导员帮助下,她申请了“百家”商标,设计了包装盒,生意慢慢有了起色。最多的时候一次性卖出98双鞋子,由出嫁的姑娘作为“上贺鞋”赠送给男方的长辈。“穿布鞋透气,有脚气的人穿几天,症状就消失了。”施要飞说她把这个当成“卖点”,吸引了许多顾客。全棉布料经防缩水处理、鞋子版样丰富区分细微、不变形不磨脚越穿越合脚等优点,让“百家”布鞋真正走入了城乡百家。国内著名的制鞋企业“标王”看中了“百家”布鞋的质量,与他们合作来料加工。一双布鞋加工费仅32元,售价却高达至元,施要飞和俞锡明感受到了好手艺更要好品牌“点金”,当时正在读大学的俞帅也因此萌生了为家族手艺开拓市场的心念。“做手艺就是做人。”俞帅说,父母手制的一双双布鞋延伸成了他脚下的路,父母在布鞋里融入的一丝丝温暖更是坚定了他的传承信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2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