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盯有效衔接、要素保障、突出重点,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三大抓手,强化工作举措,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一、聚焦要素保障,创新三政策,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前列、创品牌
一是整镇推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在全省率先以整个镇域为载体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等“五好要求”,强化镇域统筹,推动资源要素在镇域集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规划到年底,先行培育20个以上整镇推进“五好”示范乡镇;到年,全市60%以上乡镇达到“五好”乡镇发展评价体系要求;到年,全市所有乡镇达到整镇推进发展水平。二是金融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市委乡村振兴办、市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公共服务、资产抵押、人才支撑等5大类型,粮食生产等20个重点领域,着力畅通金融供需信息、优化金融政策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搭建金融信用体系、推广金融普惠成效等5项保障措施,联合8家银行推出首批27项金融创新产品,为金融资源投向乡村振兴打造“高速公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铺就快车道。三是人才支撑,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扶持政策,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坚持挖掘和引进两手抓,有力破解乡村人才短缺,人才引进难留人更难等瓶颈。一方面,着力挖掘培养本土“土秀才”“田专家”,成为乡村产业主力军、乡村致富带头人。比如,安溪县祥华乡铁观音“专家”陈双算带领乡亲们种植和制作铁观音茶叶,不但实现家庭年纯收入超万元,还带动周边村民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发挥泉州经济活跃,是著名侨乡的优势,探索政策支持、典型带动、选贤入库等举措,引导新乡贤能人参与乡村振兴。如南安市罗东镇侯昌财回乡投资48亿元,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聚焦工作重点,突出三抓手,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层次、树标杆
一是坚持“一县一案”推进乡村建设。将县域作为主战场,不搞一刀切、齐步走,督促指导10个涉农县(区、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县域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建筑风貌提升、生活污水治理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选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选动作”,涌现一大批典型做法与亮点。比如晋江市“五微五营双创”(微景观塑造)、安溪县“炸碉堡”(旱厕整镇)、永春县“洗脸工程”(农房立面改造)等。二是坚持“一镇一业”促进乡村发展。立足泉州地域广阔,山海差异明显等市情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扶持基层乡镇矢志不渝“抓一业”,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培育、经营升级等,推动形成一大批工农业产业强镇。大批“泉字号”优势特色产品闻名海内外,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独门秘籍”。农业产业方面,有永春县五里街镇、岵山镇、东石、蓬华、上涌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5个,安溪铁观音、德化黑鸡、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获“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工业产业方面,陈埭鞋业、水头石材、崇武石雕、尚卿滕铁、三班陶瓷、达埔篾香等几十个产业强镇支撑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三是坚持“一村一策”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探索实践,坚持以“一村一策”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晋江市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破解乡村治理难点,安溪县经兜村创设“”机制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惠安县尾透村以周检、月评、季度奖励的方式推进积分制实施,洛江区永安村以优秀村民小组长考核办法推动乡村治理“网格化”等。各县都涌现了大批典型示范,晋江市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县,安溪县虎邱镇获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等14个村获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聚焦有效衔接,强化三举措,推动脱贫成果巩固见实效、上水平
一是以理念衔接促思想“并轨”。注重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衔接,有效增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出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措施》,设置5年过渡期,制定30条政策措施,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8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统筹各部门各类资源,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二是以机制衔接促战法“并轨”。成立中共泉州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统筹推进工作,着力破解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成效不显的症结。出台《泉州市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年)》《泉州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贯彻措施》《泉州市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集群作战、分兵把口、融合推进。三是以成果衔接促成效“并轨”。继承、发展、转化脱贫攻坚时期的有效政策和成功实践。将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纳入乡村振兴(原扶贫惠民)在线监管系统,将扶贫领域监督检查联合工作机制转化提升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支持14个原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5个脱贫村参与乡村振兴整镇推进、试点村创建和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资源浪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