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西街道谐美社区景宁小区是镇宁自治县、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小区共计搬迁户人,其中年搬迁对象户人,年搬迁对象27户人。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一件件搬迁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宁西街道党员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扎实开展社区各项治理工作,努力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保障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放在首位,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确保满足搬迁群众需求。一是在建设易地移民搬迁安置房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谐美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设立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综合服务窗口,形成了及时了解群众之所需、解决群众之所求的工作机制,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二是配套建设第五小学、第六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平价超市、警务室、红白事服务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搬迁群众就医、就学、购物、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三是为了方便小区群众的电瓶车充电,有效解决群众私拉乱接的安全隐患。景宁小区内建有电瓶车充电桩17个,共计拥有充电停车位个,成为全市第一家配备充电桩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充电桩已正常投入使用,充电价格为每3小时花费1元。搬迁户可以通过扫码直接支付,或者到物业公司办卡使用,物业公司每张卡免费赠送30元费用。这些便民举措得到小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就业,直接关系百姓的“饭碗”和“钱袋子”。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作为后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多举措拓宽安置点群众就业渠道。一是选好安置点位置,确保就业有渠道。在安置点建设选址时就把安置点选在镇宁自治县轻工产业园区中心(该中心现已入驻汇景纸业有限公司、顺立达纺织技术有限公司、永鸿祥鞋业等大型企业及物流仓储、快递运输、电子设备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39家),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务工。二是做好劳动力就业登记,精准推荐就业。镇宁自治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由社区党总支对搬迁户就业意向和劳动技能培训意愿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就业台账,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同时,依托县人社部门,提供就业信息,主动与招聘企业对接,引导搬迁户到企业就业。三是开展好劳动技能培训,确保群众掌握就业技能。镇宁自治县委、政府根据搬迁户劳动需求,积极联系培训老师对其进行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17次,培训搬迁贫困群众达到余人次。通过扶贫车间培训、开展技能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训搬迁群众,通过先培训再就业,让搬迁群众多一种技能、就业多一点收入。
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培养群众文明之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搬迁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热烈,文化惠民已成为镇宁自治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之一。按照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的要求,结合镇宁自治县安置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需要,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聚焦“扶志、扶智”效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镇宁自治县委、政府多措并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夯实文化服务基础。先后投入余万元,完善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四点半学校”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别招募了文化志愿者,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伍,经常性开展文化文艺活动,向安置点群众子女提供课业辅导、绘画、音乐等志愿服务,为安置点户群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服务保障。二是合理融入民族文化。按安置点入住群众的主要民族成分在广场、文化墙、房屋建筑注入民族文化元素,营造熟悉归属感氛围;开展一系列的民族民间声乐比赛、原生态歌舞大赛等活动,强化优秀的民族文化自信;组织举办“六月六我们的节日”节庆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培训。以社区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