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从空间重构到产业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初冬时节,行走晋江大地,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热火朝天。年底前建设超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两年内建成超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晋江把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抓手,集全市之力,聚全市资源,抢抓逆周期投资的窗口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何选择这样的突破口?一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晋江县域面积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占比已达49%,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却只有1.07,工业用地紧缺与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个选择能带来什么?晋江经济开发区的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低效用地,按照2.0的容积率提升目标,晋江市工业园区有望释放近3万亩土地空间。

  现实之必然选择

  从晋江市区出发,沿着世纪大道一路向南,20分钟车程即到达位于灵源街道的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

  进入园区,恒安、三六一度、安踏、利郎、海纳、华宇、信泰、蜡笔小新、亲亲……很多熟悉的品牌不时映入眼帘。

  21世纪初,晋江发展进入“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迈大步”阶段,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当时,晋江在中部的安海、永和、罗山三个镇街,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连片建设晋江科技工业园。“一方面是为了发挥侨乡优势吸引外资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晋江民营企业增资扩营的需求。”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国鑫说。

  这个从年开始动工建设的工业园区,已经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制造、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纸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链及光电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年,五里园规上企业达家,产值超过亿元。

  在晋江,还有很多分布于乡村的工业园。

  晋江的民营经济发端于村镇,民营经济成为晋江发展的底色。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依靠“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走出了一条“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路子。安踏、三六一度起于陈埭,恒安、盼盼起于安海,劲霸、柒牌起于英林……在龙头企业的带动集聚下,晋江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区域经济特色化愈发显著。(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散落在各镇街的工业园区,成为晋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晋江的民营经济对税收、GDP、研发投入、城镇就业、企业数量等的贡献率均超过九成。因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晋江的县域基本竞争力常年位居全国前四。

  然而,一个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痛点出现了。

  无论是分布乡村的工业园,还是连片开发的五里园,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集约、亩均效益偏低的情况。很多厂房都是一两层高,利用低效。有些占地一两百亩的企业经营不善停止生产,厂房只能出租甚至闲置,与此同时,许多成长性企业亟须扩大生产却无地可用。

  除了土地利用亟须提质增效,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不准、布局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不全、运维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发展后劲的现实问题。

  针对痛点,我省曾对推进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进行部署,先后出台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泉州市也提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工业用地紧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晋江最能感受到“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成为晋江腾挪发展空间的唯一出路,成为改善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

  眼下,“一区14园”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一区即为年由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更名的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作为晋江第一个连片开发园区,晋江科技工业园“筑巢引凤”效果显著,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于年、年启动两轮拓展规划,逐步由综合型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园区发展方向转变。

  年11月,晋江整合全市14个工业园区,第一个连片开发的科技工业园成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五里园成为晋江企业最为集聚的产业高地,并且从单纯工业区发展成综合性工业新城区。”许国鑫告诉记者。

  整合后的“一区14园”,规划范围拓展至90.34平方公里,实行“全市一区+若干专业园”发展模式,构筑起“优势产业承载+高新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支撑+开放经济试验”的现代园区矩阵。

  标准化之系统性

  提起园区标准化,很多人的印象是建设标准化厂房。

  “园区标准化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工程,要达到规划布局科学、基础设施完善、土地利用集约、投入产出高效、生产生活配套、管理服务高效、标准研制一流。”晋江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位于晋西南的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的4栋厂房已经进入地上施工,正以“一天平方米”的速度“拔节生长”。

  “主体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完工,第四季度可以投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高端面料后整理产业集聚区,弥补泉州地区高端面料后整理工序的空缺。”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区办主任朱冠铭告诉记者。

  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是年省重点建设项目、泉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也是晋江市纺织染整产业的强链补链项目。工业园由晋江经济开发区规划,国企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配套环保设施,纺织龙头企业向兴集团管理运营。

  “这是一种制度创新。”晋江市染整行业协会会长、向兴集团董事长黄再兴告诉记者,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对于染整行业的集聚发展,尤其对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向兴集团是晋江纺织科研、织造、印染、后整理、销售全产业链的行业领军企业。“后整理是提升面料功能性和附加值的关键一环,对于高端面料而言,不可或缺。但当前,晋江后整理环节基础薄弱,跟不上市场需求。”深耕面料行业30多年,黄再兴对于晋江面料行业这一软肋,感受深刻。

  根据晋江市工信局的摸底调查,晋江目前有家面料后整理加工企业,但布局分散,缺少信息沟通,缺乏捕获全球前沿后整理技术途径,生产模式粗放,技术竞争力不足,很多商户只能转赴江浙一带委托后整理加工。

  建设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有助于打破这一现状。“绿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业园建成后,将用于发展面料研发、后整理、无水印染及其他相关产业,预计可引进15家以上后整理精品工厂,实现总投资12亿元,年产值6亿元以上。”黄再兴说,这将有力带动晋江纺织染整产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纺织印染产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品牌内循环”。

  后整理企业标准化厂房几乎是“量身定制”。在建设指挥部的施工图上,记者看到,1号、2号厂房的跨距达到12米,3号、4号厂房的跨距达到14米,层高也都在7米以上,电梯既可全层通达,也可独立使用。进驻企业不仅能共享园区生产、办公、生活等配套设施,也可按生产需求选择标准厂房的面积大小。两栋厂房之间,每层均有通道贯通,同层厂房最大面积可达1万平方米;每层又按2个分区配备独立水电、消防、供热、电梯等设施,4栋厂房最多可分割出40个独立分区。

  “适用性很重要。”黄再兴认为,标准化厂房不是一个标准,而一定是个性化的。

  在晋江,园区标准化建设,除了厂房个性化,更是构筑一种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发展。朱冠铭说,除了4栋5层高的标准化厂房,园内将同步建设两栋10层高的职工公寓,以及企业办公楼、智慧立体仓库、污水处理站、固废仓库等。这个占地亩的项目,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容积率可达2.45。

  “这个科学园三年内将集聚1万人。”站在集成电路科学园的沙盘图前,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晋江分园区办事处副主任苏华伟信心满满。

  位于科学园内的晋江集成电路小微工业园正在加紧施工。紧邻小微工业园,由高级公寓、商用区、SOHO办公区、文体活动、党群服务及幼儿园、地下空间组成的邻里中心以及人才公寓芯动家园也都将在两年内投用。

  “以集成电路主产业链为核心,通过产业导入,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产业、研发、科创、商贸、居住于一体的产居科技新城。”苏华伟说,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是产业园规划之初就坚持的原则。

  高层次人才集聚,医教养配套齐全便利,5分钟到高铁站,10分钟上高速,梧林古村落就是“后花园”……现代化的产业社区,正在集成电路产业园变成现实。

  在晋江,园区标准化建设,既是做产业,也是做城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互促共荣,即是其题中之义。

  政企之合力推进

  盘活重构,腾挪发展空间;助力转型,推动产业升级;逆周期投资,蓄积发展后劲……晋江举全市之力推进园区标准化,民企民资反应如何?

  在晋江经济开发区新塘园的“新智造”产业园,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的王聪打消了自建厂房的想法。他说,产业园不仅有标准厂房,还有研发中心、仓库、职工宿舍等一系列配套,同时,以园区为平台,产业配套的供应链也能一起引入,减少了沟通、物流、生产成本。

  “入驻园区后,原本用于自建厂房的资金可以省出一部分投入创新研发。”王聪说,“如今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同入园运营,打造‘隔壁工厂’产业生态的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约2%~3%的运营成本。”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切中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当下,对于还没有实力拿地、自建厂房的成长型企业来说,可以“拎包入驻”的标准化厂房,是企业安心留在当地发展的“最优解”。

  “新智造”产业园也是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看好标准化厂房的未来,晋江三六一度公司创始人携手上海岁金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规划建设27栋标准厂房和系列生产生活配套建筑,招引智能制造、智能轻工等上下游企业,推动相关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集群发展。产业园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7.2亿元、税收万元。

  在晋江,还有很多散落在各镇街的工业园区,同样吸引民企民资积极参与。

  东石镇金瓯村是制伞专业村,有家伞企,其中规上企业10家。20世纪90年代,在金瓯村北,随着规模企业的聚集,形成了村级的金瓯工业区,目前园区内企业有36家,包括优安纳、富隆、展鑫等规模企业。

  “进行园区标准化改造,迫在眉睫。”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鹏说。走进优安纳厂区,多名工人在其中生产生活。紧邻大门的4层办公楼建于年,厂房外观已有些旧,远处1万多平方米的铁皮仓库是近年扩产过程中应急搭建的……对于一个产值12亿元的高成长企业来说,20多年前的硬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以前招工人,都是先问薪资;现在都是先看宿舍。”王翔鹏说,计划分三期改造建设,把集体宿舍拆除,建设家庭式套房,办公楼要重建,生产区的铁皮仓库使用率不高,借机升级,总投入大概4亿元。

  对于有实力、有投资意向的民企来说,“怕麻烦”是最大的顾虑。

  为此,晋江搭建起强有力的服务体系:14个园区的总指挥(总协调)均由市领导担任,各园区设立项目专班、工作小组,“一办四组”全面下沉,倾斜全市干部、政策、指标、资金之力支持综合产业园区建设,做到全要素、全链条保障。

  对报批报建、项目立项、融资需求对接等,抽调3名全脱产工作人员进驻园区办,组建项目报批报建“单一窗口”。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组建17个工建审批服务单位作为后台审批支撑团队,实行“一对一”服务,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

  同时,在“1+N”推进政策的基础上,顺应阶段性推进需求,及时出台系列精准扶持措施,充分激发调动各层面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对接多个产业试点园区项目的建设需求,晋江经济开发区还成立了福建晋园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管委会+公司”的创新模式,为各试点项目提供开发建设、产业金融、资产运营、综合服务等职能支撑。

  良好的政企互动,再次成为晋江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法宝。当前,晋江市首批14个工业(产业)标准化试点园区项目正全力推进,力争年底前建设超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两年内将建成超千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记者王敏霞通讯员许春)

来源:福建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7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