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
汪东海称得上一个传奇人物。
▲汪东海(右)实地查看荒地开垦情况
上世纪90年代,汪东海背井离乡,远赴浙江打工,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从基层工作人员做到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年薪达20万元。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做了一个令家人、朋友都震惊的决定——辞职返乡任村支部书记。
那时的青台村,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虚,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但在汪东海的带领下,村“两委”励精图治,只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青台村就路通村容新,不仅产业发展找到了方向,还被评为了市级文明村,昔日“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也成为东兴区优秀党组织——
乐奉献
带头捐资修路感动众乡亲
2月12日,正月初八,乡村还弥漫着浓浓年味儿。在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纵横交错的水泥村道上,不只跑着各色牌照的本地小车,还有不少外地牌照的小汽车穿行而过,给乡村带来一种融汇、开放的现代化气息。
这样的景象
在两年多以前是看不到的
时光倒回到年以前。那时,外出打工多年的汪东海已是浙江一家拥有两三万名员工的鞋业集团公司的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年薪达20万元。但每年春节走在回乡的村道上,看着村里破烂不堪的泥巴路,几十年如一日不变样,村民们种的蔬菜大多只能靠肩挑背扛拿出去卖,汪东海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在外面是挣到钱了,可是养育我们的这方水土,还是那么穷。”
浓烈的乡情萦绕在心头,汪东海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回乡修路,把生养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体面。
年4月,汪东海正式成为青台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修路成了汪东海要做的第一件事。经过测算,全村需要修建约7公里多的水泥路,约需资金六七百万元。
青台村不是贫困村,能够争取的项目资金少之又少。为了筹集修路款,汪东海召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开会,发动村民募捐,自己则率先带头捐资1万元,村干部们纷纷效仿,村民们受到鼓舞,也积极捐款,可这些钱加起来离修路所需还差一大截。
▲汪东海(左一)和村民交流产业发展思路
于是汪东海“厚着脸皮”,找到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们,鼓动他们为家乡建设出力。他的义举深深感动了企业家们,他们慷慨解囊,捐出了十余万元善款。
但是钱仍不够,怎么办?
村民集资成了最后的选择。
为了争取村民理解和支持,汪东海带领村“两委”干部,每天早上六七点就挨组开动员会,宣讲修路好处,做村民思想工作。就这样,3个多月时间,村里筹集了全部修路款,拿到了交通部门立项。
而这3个月的四处奔走,让汪东海的体重由刚返乡时的80多公斤,下降到仅50公斤多一点。
为了早日拿到项目批文,汪东海又顶着烈日,来回奔走于相关部门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年8月,青台村道路改建项目终于开工了。4个月之后,青台村4公里的主干道、3公里左右的支道都变成了水泥路,路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路通了、灯亮了,
车开进来了,
孩子上学、村民赶场也方便了。
以前从村里到东兴城区
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
现在从青台村到东兴城区
最多只要30分钟
聚人心
把一个涣散党支部带成优秀党组织
返乡之初,汪东海曾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管理几万人的公司都得心应手,管理这个不足人的小村子应该是小事一桩。可在修路过程中,他才体会到,企业管理员工的方式,在村民、村干部中不一定都行得通。
他刚上任时,由于村党组织涣散已久,村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每次组织开会,村干部和村民积极性都不高,工作推进十分困难。“村里的事务既多又杂,且有些涉及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管理起来比企业难太多。”汪东海说,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汪东海决定先抓领导班子建设,再发挥领导班子作用做好村民的工作。为此,他四处取经,并召集党员谈心谈话、接受党课教育。他积极培育年轻党员、干部,鼓动村里的能人、有志青年参与村庄建设,发展他们加入村“两委”班子,为党组织注入活力。如今,青台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0多岁,村主任张糠还是一名“90后”。
▲汪东海(左二)走访脱贫户谢文华
作为村里的养猪大户,张糠十分钦佩汪东海奉献家乡的责任担当。受汪东海影响,张糠在村里集资修路等大事中积极作为,主动捐资,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戴。
村支书、村主任以身作则,激发了村干部们为村庄谋发展的斗志,也点燃了村民们对未来的期待。如今,村里开会会场纪律良好,群众参会积极性都很高,会风、民风大为改善。
截止到年,青台村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其中,9组脱贫户谢文华主动要求不当贫困户,通过村里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同年,青台村获评为市级文明村,青台村党支部获评为东兴区优秀党组织。
谋发展
为争取项目“连轴转”病倒在村头
人勤春来早。正月年味尚浓
青台村田间地头
却已有不少村民在忙碌
他们要赶在春耕开始之前
把荒地整理出来
为扩种柑橘做准备
发展柑橘产业,是汪东海和村干部们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的。“青台村‘穷’了这么多年,穷就穷在没有支柱产业。”在汪东海看来,村里基建提升了,现在重点就是全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努力发展产业。
为此,他带领干部、村民代表四处“取经”,找农业专家论证,寻找适合青台村发展的产业。
此前,村里依托传统种植优势,发展了余亩藠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但汪东海并不满足于此。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广阔的农村吹响,汪东海瞄上了农业产业化道路:种植爱媛38号柑橘,出售鲜果,生产果脯制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走观光农业道路。
发展产业,没有资金不行。为了争取相关项目资金,春节前两三个月,汪东海四处奔走,还经常整夜想着村里的事务无法入眠。由于过度劳累,今年1月的一天,他在给村民办理保险事务时,突然晕倒在路边,医院住了一周才出院。
▲汪东海(站立者)和村主任张糠一起下地查看柑橘长势
出院时,医生叮嘱汪东海要多休养。可汪东海哪里顾得上?趁着年节,他要慰问困难村民,走访返乡农民工,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发展,还得敦促村民早日把柑橘项目地块平整好……在村民眼中,汪东海一天到晚忙得像个连轴转的陀螺。村民李德华说,“汪书记”干劲大,过年这阵子都坚持在田间地头转,在其带动下,不少村民年三十、初一还下地干活。
经过努力,青台村柑橘产业发展项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并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村民出土地,承包人出资金,两委出技术”的形式,产生效益之后按比例分配利润。截至目前,包括李德华在内,全村已有20多名村民以现金形式入股合作社,已种植柑橘余亩。
看着山坡上已栽下的成片幼苗,汪东海信心满满,“两三年后,青台村会崛起一片‘金’果园。”
来源:内江晚报
文稿:张小丽
编辑:李进文、彭晓
图片:张小丽、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