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年,随着“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崛起,网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文章说,失业大潮要来了,未来各种工作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智能化,大量的体力劳动,重复性劳动将被机器取代,大量工作岗位将会消失。搞得人很焦虑,有点人心惶惶。这篇文章,我们就聊聊工作机会的问题,我们就从几个事实看看,我们身边的生活正在怎样变化。
1机器换人确实在进行
机器换人,反而是在劳动密集型这种对人工成本上涨比较敏感的领域最为迫切。
年11月央视采访山东的纺织企业如意集团,如意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该公司对纺纱车间进行智能化设备改造,提升自动化水平,用工数量从万锭用工人,一下子下降到了万锭用工15人。并且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年9月,央媒对东莞劲胜精密的报道,该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黄河介绍,装夹环节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节省了70%以上的人力,以前传统工厂大概需要名工人,现在只需要十几人,产品开发周期也大大缩短。“原来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产品,通过加装智能识别等设备和软件,目前单条线可同时制造9种产品”。
我们仅以这两个案例来看,似乎制造业就业的下降非常惊人而快速,感觉太可怕了,一个车间进行了智能制造改造,如意集团的车间用工数量下降了92.5%,劲胜精密的车间用工量下降了70%。
即使只是示范车间,这也很让人恐惧啊,那么多工人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全国总体的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就知道了,当然第二产业其实不只是制造业,还包括了建筑业,但是也可以看个大概趋势。
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年达到2.亿人的峰值后开始减少年:2.亿人;年2.亿人年:2.亿人;年:2.亿人年减少到2.亿人,五年的时间下降了万人
不仅如此,而且这个下降速度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年和年较上一年都是减少71万人年突然大幅减少万人年减少万人年减少万人
一直呈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数量也在攀升。
我一直觉得,网上自媒体的文章虽然很多时候会夸大其词,但是确实是时代变化是缩影,就好比今年五月,一篇“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降级了”的文章,突然就流行起来了,得到了大量社会人群的共鸣和热烈讨论,实际上一看数据,会发现今年确实出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以及居民居住支出快速上升的情况,这说明老百姓对生活的变化是会有感知的,可以从数据上得到印证。
关于机器换人和“失业大潮”的讨论也是这样,为什么这几年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频现10万+,并且经久不衰,前几个月我就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说人工智能的进步会导致中低端岗位快速消失问题,说以后如果没有技能的话会完全找不到工作,这条微博得到了上万次的转发和讨论。
抛开其夸大的成分不谈,是因为机器换人+人工智能进步取代人工,客观上这样的事情确实在发生。
2为什么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并没有那么快?
你如果看国内任何一个智能制造车间的改造案例,无一例外都是说,“用工数量从数百人下降到几十人”或者是“用工数量从几十人下降到几个人”下降的比例几乎无一例外超过了50%,但是一看全国的宏观数据,实际上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五年累计下降为6.2%左右,总体来说并不快。
年下降0.3%,年下降0.3%,从年开始这个速度突然加快,下降1.76%,年下降1.5%,年比较快,下降了2.4%,我们注意到从年开始突然就业人数下降增速上了一个台阶,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发展在这一年突然加速了吗?显然不是。
大家应该都知道年我国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其中去产能成为一个重点,各种过剩产能行业成为了被“重点照顾”的对象,出现了大裁员,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子,相信大家对于鞍钢,武钢等全国重点钢铁公司的大裁员还有记忆。
例如年底下发的《关于落实鞍钢集团推进人力资源优化工作的意见》就写明,到年,鞍钢集团用工总量控制在10万人以内,其中钢铁主业控制在2万人。而年鞍钢员工数量为16万人。
从年-年,光是我国钢铁行业从业人数,就减少了超过万人,从年的超过万,下降到了年5月万人多点。
下图来自年3月的《工人日报》,身穿武汉钢铁公司工衣的员工在招聘会寻找工作。在年初的两会上,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人民网访谈节目中透露了当时武钢正在进行的裁员:“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8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3万人炼铁、炼钢,可能有4万人、5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八万人一下子裁员到三万人,这个比例真的有点可怕。
钢铁行业只是众多去产能行业中的一个,还有电解铝生产,石化,水泥,煤炭等行业。
不过大家可能还是会好奇,即使是去产能导致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但是年下降万人,年下降万人,为何年下降人数突然又跃升到万人呢?
我们注意到,为了配合去产能,年我国刮起了“环保风暴”,年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检查和整治,根据人民日报年9月报道,以河北为例,年前11个月,河北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9万家,完成整治10.2万家,其中关停取缔无证无照、治理无望的企业6.9万家。
应该说,严厉的整治,确实带来了北京和华北更多的蓝天,但是其负面效果也不能忽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民营企业成本升高,经营困难和倒闭的情况。
例如年9月,环保部等10部门联合京津冀、山东、山西、河南等6省市政府公布了“1+6”的治理秋冬大气污染方案,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和强化督查、巡查、专项督察等6个配套方案。
强硬要求“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双双同比下降15%以上,并且量化具体到区、县层面。不只是北方,环保风暴在全国都在刮起。
所以,如果说抛开去产能和环保风暴这种政策性的因素影响,可以说在过去五年,机器换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对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平均下来每年下降仅仅为零点几个百分点。
那么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进步,并没有对第二产业就业造成那么快速的影响,并不是急速下降,而是逐渐缓慢的下降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洗碗有洗碗机,扫地有扫地机器人,还有煮饭机器人,炒菜机器人,你如果买了它们,其实也是机器换人,那你会不会买呢?
同样的,买了汽车,取代我们双脚的步行,其实也是机器换人,那么汽车普及可能一两年之内完成吗?当然不能,而是持续二十三十年。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主要是两个因素出现制约:
一个是现在的技术水平制约,机器人并不是在所有制造行业,所有制造岗位都具备换人的能力,即使机器具备人的能力,但是效率上还不如人工。
现在的各种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案,更多集中在针对消费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进行开发,原因很简单,这两个行业市场空间大,因此机器人和设备厂家更倾向于为这两个大型产业研发和提供技术方案,这样才能赚钱。
而制造业的门类众多,各种细分岗位成千上万,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匹配智能制造技术方案去对应。
还有一个是即使效率上也比人工强,但是还涉及到投资回报的问题,这台机器人效率比人工高,一年算下来比用人工节省元,但是这台机器人价格就需要一万元,即使不考虑故障和备件维修的因素,也要10年才能回本,企业也不会购买。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去向问题,比方说,我国除了华米OV之外的手机品牌,目前出货量处于大幅下滑的态势,这些企业本身手机产能并不是问题,手机缺乏竞争力卖不出去才是问题,
因此它们的投资,一定是优先投在研发和营销上面,而不是智能制造生产效率提高这个环节。
一个企业,跟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其实是类似的,想想中国家庭的“机器换人”用了多少时间?洗衣机取代国人洗衣服的劳动,燃气灶和电磁炉取代国人生火的劳动,空调取代国人扇扇子的劳动,洗碗机取代国人希望劳动,汽车取代国人步行的劳动,手机取代国人写信和走的劳动。
这个时间不是一两年,两三年。而是以10年为单位。
中国家庭的“机器换人”出现加速,也就是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出现快速普及,是在两个前提下,一个是技术已经成熟,例如家电,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之前在国外已经大规模普及和应用,说明技术上已经成熟;
一个是国产化产品大量出现,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我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国产汽车,我买车的时候,汽车在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几十年了,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制约我买汽车“机器换人”的,主要是成本因素。
实际上,即使这两个前提已经具备,我国家庭实现普及,也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像空调产品,至今在我国农村也还没有普及。中国企业的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改造,不可能逾越技术和成本这两座大山。而这个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国产化。
目前各种机器人和先进机床产品,主要份额仍然集中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手里,购买成本很高很昂贵,不然发达国家国民的高生活水平是怎么来的?
就跟价格相对昂贵的苹果手机不可能进入%的中国家庭,要想智能手机普及就需要出现华为,小米,OPPO,VIVO一样,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普及也必须需要国产厂家来完成。
我国国产化技术企业总体还比较弱小,尽管进步很快,但是还需要时间发展。智能制造国产化的速度和中国制造机器换人的速度息息相关。
年我国总共销售了13.8万台工业机器人,而实际上我国光是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就有30万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方案,都只是集中在少数的企业和行业,尤其是汽车和3C电子产品制造两大产业。
大量的企业实际上没有购买任何工业机器人,也没有进行智能制造改造。一个是根本没有合适的方案可买,一个是成本或者说投资回报率的制约。
2)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发展,阻止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等,都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过程。本土仅仅保留了较为高端的制造业。
我必须要说明的是,越是大国,越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需求。美国这些年说制造业回归,其实主要说的是制造业就业的回归,单看美国的制造业产值,这些年占GDP的比例其实是保持稳定的,主要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出现下降。
所以美国政府,对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对能够创造大量就业的汽车产业非常重视,特朗普甚至还希望苹果能够回美国生产。
我国在逐渐跨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后,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越南和印度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由于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越是适合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受到的影响越小。
对人的手工要求比较多的鞋类和箱包产品:年越南鞋类箱包出口额.3亿美元,同比增长10.7%,而中国年的鞋类箱包产品出口为亿美元,越南是中国的26.2%,而更适合于大规模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服装和纺织行业,年越南出口为大约亿美元,而中国年出口为亿美元,越南只是中国的12.7%,明显低于鞋类箱包。
我们从阿迪和耐克的选择也可以看出来,这两家全球公司首先是把鞋业转移到越南生产,越南制造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制造,而服装却依然更多的在中国生产。
中国各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的比例,年这个比例是20.4%,年这个比例是20.1%,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而这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了4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走向高度的集群化和自动化,不断抵消本土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土市场和本土品牌的崛起,导致价值提高,这里不展开分析。
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往高端定制西装都是欧洲设计生产,定制一套西装动辄五六千欧元,现在中国这方面的定制西装品牌也在迅速发展,并且开始走向欧洲市场,价格为一两千欧元,在争夺欧洲高端品牌厂家的份额。
中国公司大搞智能制造,很可能让中国走上和欧美日韩台不一样的道路,这些老牌发达地区,当年的全球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抵消人工上涨的成本影响,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
而现在智能制造的快速普及和效率提升,很可能让中国制造在当前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上,能够在成本上也能够和发展中国家的低人工成本打平,从而继续保有大量的本土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年倍增的情况下,目前仍然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生产大国,第一出口大国,并且遥遥领先世界第二。而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在通过技术进步和时间赛跑,某种意义上,这种赛跑也决定了越南等比中国还后发的发展中国家的国运。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成功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机器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于全球最低人工成本国家,那么后来的国家,除了印度这样有庞大本土市场,可以通过关税的方式阻挡中国制造,依靠本土市场发展国货的,其他就没啥机会了。
目前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迹象,中国苏州天源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阿迪,锐步,阿玛尼等品牌的供应商),于年初在美国阿肯色州投资0万美元投产的一家工厂,
每天为阿迪达斯生产8万件T恤衫,由于大量采用机器人进行制造和缝纫,每件T恤衫成本仅为33美分,也就是差不多2元人民币。
董事长唐信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1条全自动生产线全力运行时,这套系统能够在22秒内生产一件T恤衫,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阿迪达斯每日生产8万件T恤衫!放眼全球即使劳动力最廉价的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我真的为之感到兴奋”。
当然,T恤衫可以说是服装里面最为简单的品种了,率先出现机器低成本制造也并不奇怪,但是其他制造过程更为复杂的服装,实现自动化就更有难度,还需要技术进步,因此总体来说,服装和纺织制造的技术进步还需要加速。
因此越南等国家还是有机会,看它们能不能赶上最后的窗口期,这场赛跑目前还暂时没有定论,中国的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进展越快,越南等国的机会窗口越小。
另外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越南的手机制造业,这些年来,越南的手机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制造和出口快速发展,对我国造成了冲击。年,越南手机相关产品出口达到达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同年中国的手机出口金额大约为1亿美元,越南已经占到中国的接近40%。
但是其实仔细一看,全球六大手机品牌,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只有三星选择在越南生产,将越南作为全球最主要生产基地,不仅在越南生产整机,而且还将大量手机零部件生产也转移到越南。
因此看似是中国和越南的手机出口争夺战,其实是中国手机产业链VS三星手机产业链。目前三星在不断向越南转移手机产能,以及追加零部件企业投资,因此越南手机出口增长迅猛。
但是如果越南不能争取到其他全球五大电子品牌将其产业链投放到越南,这种增长将很快遇到天花板。因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华米OV几家中国公司攻势猛烈,三星的份额正在不断下降。
总的来说,中国本土的手机整机制造和手机零部件制造,通过快速的智能化改造,
不断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这方面的进度越快,外迁到越南的可能性就越小。
通过“研发品牌+基础设施+本土市场+产业链集群+管理优化+智能制造”产生优势,中国的电子产业链如果智能制造进展快速,大大减少用工数量,提升生产效率,是有机会抵消越南低人工成本的优势,杜绝苹果和国产电子产业链外迁到越南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不断在全球侵蚀三星的份额,从而影响越南的国运。
当然了,对越南来说,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苹果的产业链,尤其是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背景下,如果突然升高苹果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关税,那么越南就可能从中受益。
这就是机器换人带来的好处,如果中国某家工厂外迁,那么对这家工厂来说,给中国带来的就业机会就变成了零,而通过智能制造改造提升成本竞争力,留在中国本土,即使工厂用工数量减少,但是依然能为中国带来就业机会。
3)中国的技术进步实现了抢夺国外中高端产业,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其实本质上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本土低端产业的自动化效率,阻止了产业外迁,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大量抢夺国外中高端产业。
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这几年中国新建了大量的集成电路工厂,新能源汽车工厂,电池工厂,显示面板工厂,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些就业机会的劳动强度和薪资,普遍的优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以长电科技为例,该公司是我国集成电路封测领域的领头羊,据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财务会计胡洁介绍,该厂有职工人,其中名职工的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后在元左右。
胡洁说,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起征点上调到元)最直观的感受是,公司中近60%的职工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我们从她的话很容易的判断,该厂人有超过40%需要缴纳个税,也就是人左右的工资扣除社保后在元以上,而另外60%(人)扣除社保后在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就比富士康的普工之类还要高了。我们按照8%的养老保险+5%的住房公积金简单计算,也就是该公司普通员工工资税前普遍在元以上,该工厂建设在宿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给当地带来了0多个就业岗位,也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中国制造的全球提高,伴随的就是外国公司的份额下降,随之带来的就是裁员和降薪等,跑到中国来寻找工作机会的老外越来越多,也是有原因的。
3中国制造业进步带来的就业溢出效应:从美团外卖超过富士康说起
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提高,附加值增加,大大提升了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导致对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加,就业出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转移。这几年最新崛起的外卖和快递行业,就成为了就业大户。而这些新崛起的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有多大,显然可以说是超出人的预期的。
美团今年5月发布的外卖骑手调研报告,公布了几个数据:
1年美团外卖在全国总共有万名骑手(包括兼职在内),其中31%的骑手来自于去产能的制造业产业。也就是承接了制造业的就业转移。
这个超过万人的就业规模可以说完全是超乎人想象的大,已经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就业人数的两倍了。
2根据年2月对3.8万名美团骑手的抽样收入调查,其中做专职工作(自营)的美团骑手,64%的月收入在元以上。
我看到这份报告之后,产生了一些求证的想法,因为毕竟这是美团自己的报告,全国范围内那么多骑手,三分之二的人月收入高于元,这个已经毕竟比富士康收入还要高了,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
我到百度的某个骑手的贴吧,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贴子,并且研究了骑手的薪资结构。
骑手们的收入和跑单量息息相关,在一线城市每一单能够达到9元以上,在小城市和县城,每一单就可能只有四五元。而一般来说,每天跑二三十单是比较常见的水平。
某个22岁的年轻网友,发帖直播自己在深圳龙岗当骑手的经历,年7月入职,8月份跑了单,税后发了元。一个回帖骑手表示了羡慕,他在新疆乌鲁木齐,表示自己一个月跑了1单,税前只有块钱,于是也跑到了深圳当骑手。
下图也是某个在深圳的骑手贴出的工资收入,这个骑手比较会跑,是个高手,十月份19天收入达到.28元。
下图是在上海的某个骑手站招人,一个月跑单,每单提成10.5元,加上其他全勤奖之类,月收入就有8元以上,这对骑手来讲并不困难,在一线城市一天跑30单以上很正常,实际上贴吧里面交流的各个“骑手大神”,一天跑40单,50单的骑手并不少,月入就一万多了。
也有个网友直播从某电子厂离职,年9月初入职上海某个美团站,跑的比较勤快,一天能跑三四十单,10月份扣除房租,租电动车费用和吃饭还剩元左右,这对毫无技能的人来说,是很不错的薪资了。
这个贴吧我看了好几天,看到了好多年轻人的人生,比如好多骑手都发帖说自己摔跤腿部擦伤,这也是骑手们常见的工伤类型。
骑手们也担心被差评,担心超时被扣钱,还吐槽刚入职容易被引导去买很贵的电动车,其实可以便宜点买到,还有下雨天也必须风雨无阻等等。
一天三十单是骑手们的常见水平,有的骑手在一线城市,比较满足于现状,说自己一个月八九百单很轻松,税后七八千元,觉得自己还可以,觉得同一个站点其他同事每个月猛跑单拿一万多的工资没必要,太辛苦。
也有非常拼命的骑手,一天能够跑单以上,在贴吧里被称为大神。年轻人们发帖互相询问,在哪里当骑手工资高,往往一个年轻人上一条留言还在内地某个三四线城市,下一条留言就是到深圳,北京了。
在非一线城市,收入就要低些了,例如沈阳铁西区的一个骑手,就讲自己一个月在-元。
实际上,类似美团这样的外卖,还开发了“众包”功能,也就是兼职送外卖,甚至还有小区业主兼职送自己小区的外卖的,做众包这样的兼职,也有30%的人能做到一个月收入元以上。
类似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公司,在大规模扩展非餐饮业务,例如送鲜花,送水果,送超市的商品,送医药用品等等,实际上在向快递的方向扩展。
也就是说,美团和饿了么,已经事实上成为顺丰这样的公司的竞争对手。
同时他们也从“送物品”到“送人”扩展,年的知名事件之一,就是美团和滴滴的攻防战。
年3月21日,美团打车登陆上海,并且快车和出租车业务同时上线,不到10个小时,订单突破10万单,两天内订单量突破25万单,第三天又突破了30万单,依靠补贴抢占滴滴的份额。
同时滴滴也发起反击,年4月,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通过大量补贴,抢走美团的用户,以及外卖骑手,外卖骑手甚至能够送一单拿20多元,有人能日入千元,可谓从竞争中获得了好处。无锡市民也喜闻乐见的拿了好处。
这篇文章不写太长,但是我也简单的做下总结,国内总是有人担心技术进步(机器换人,人工智能)带来底层失业问题,但是实际上,过去十年以来,中国底层实际上在就业上的机会是越来越多的。
我们总是在直观上认为,技术进步—工厂开始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重复性劳动被取代—大量低端岗位消失带来失业。
这一点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要综合的多方面考虑其影响。
1.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固然减少了工厂的低端岗位数量,但是却提升了产值,让整个工厂的工资得以不断上升,让机器为人打工,总体收入走向中高端化。
雇佣了大量普工的富士康,在年的今天能够大量提供月薪左右甚至以上的岗位,和十年前相比翻了一倍,这和其本身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是分不开的。
2.技术进步能够阻止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流,
随着越南,印度,印尼等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它们也加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的队伍,
用技术进步来抵消它们低人工费用的影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里面大量的人工操作型岗位,转化为机器操作岗位,实现高度自动化,以机器效率对人工效率的方式进行竞争,是唯一的选择。
你不搞机器换人,随着人力成本提升,反而低端产业外流的更厉害。
3.技术进步客观上能抢夺国外公司份额,将其高收入就业机会转移到我国。
这个我之前的文章已经写过很多了,中国公司几乎在所有领域份额都在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中高端产业工厂的新建,
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之后,就在大庆设立了沃尔沃汽车工厂,实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再比如集成电路产业的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中芯国际,上海华力等等,都在大规模的新建工厂,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位于中国内陆的重庆鸽牌线缆公司,也有一个有趣的数据,该公司财务人员罗安剑介绍,“目前我们公司职工共人,(年10月)个税起征点上调后,将有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公司总人数近一半。若不计惠利大小,此次个税改革惠及人数超过人。”
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出乎人意料的,一家位于内陆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名员工中有超过50%到手的月收入在元以上,可见技术进步和份额提高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发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收入提高之后又产生了新的需求,而且还和基础设施+新商业模式结合,诞生了大量我们从前想不到的新型服务产业。
8年的中国,大部分人是无法想象到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的,7年iphone才刚刚问世,全球才卖了多万台,8年全球才卖了多万台。
那一年的中国,99%以上的国人还在使用功能手机,也还没有建设4G网络,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