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才会有出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会让通往彼岸之路变成康庄大道。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资源禀赋并无优势,它努力借鉴中国建设、发展的经验,充满能量地前进。
天道酬勤,在短短30年间,埃塞俄比亚发生了巨大变化,6亿人摆脱了贫困。快速发展的道路,除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还能跟谁学?
抱大腿要抱对
埃塞俄比亚起步发展进程开始得比较晚,故而埃塞俄比亚政府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便捷之路。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发展情况比较相似,其一直迫切希望寻求借鉴中国经验,埃塞俄比亚政府和民众深切感叹到:除了中国,我们还能跟谁学?
实践证明,埃塞俄比亚跟着中国这位老大哥“混”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发展势头上看,埃塞俄比亚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过去十年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不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的贫困率从年的44%直线下降到15-16年的23%。据统计数据显示,埃塞俄比亚用了30年的时间,实现了让6亿国人脱贫的伟大壮举。
中国对其直接授之于鱼
埃塞俄比亚抱住中国大腿,起先最想得到的肯定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资金和项目。早在年埃塞俄比亚的总理来到了中国,年中国政府回访了埃塞俄比亚。
年,埃塞俄比亚财政和经济发展部与中国商务部共同建立了埃塞、中国经贸合作混合委员会,标志着埃塞俄比亚正式抱上中国的“大腿”。
中国政府积极为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鼓励国内企业到埃塞俄比亚本国开展业务,设立公司,并为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咨询和培训服务等一揽子政策。
这样的政策导向,引导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扎根发展,为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公司向来视埃塞俄比亚为投资热土。在埃塞俄比亚吸引外商的队列中,稳居第三,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在至14年间,中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署注册的投资项目高达项。
中国的投资项目覆盖的领域也很广泛,除了“大头”制造业外,还涉足了建筑和房地产业、农业等。有说法戏称道,中国在埃塞俄比亚大肆“抢占土地”。除了经济项目的投入外,中国广泛参与埃塞俄比亚道路、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基础,但前期十分耗钱。往往会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局。有中国这个“金主”参与,埃塞俄比亚就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也不用背负沉重的债务了,更不用操心建设的技术问题了。
中国路网建设经验丰富,中国政府积极引导中国建设公司参与埃塞俄比亚道路建设。中国公司主导了埃塞俄比亚的铁路和公路建设行业。
由于埃塞俄比亚道路项目资金来源多靠中国融资,埃塞俄比亚直接从项目中受益匪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环境。
埃塞俄比亚国内大约有10个中国公司从事于铁路和公路网的建设,所承担的工程建设量约占埃塞俄比亚在建道路的70%。埃塞俄比亚国内长达多公里的国家铁路网,以及37公里轻轨项目都由中国铁路公司掌控,中国对其是托底服务,还担保这些项目的融资贷款。
中国在支持埃塞俄比亚电力行业发展上是不遗余力的,中国公司几乎参与了埃塞俄比亚所有的发电项目。
中国参与埃塞俄比亚建设的第三个行业是电信部门。类似于道路和电力行业,其电信业也由中国公司主导。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中国中信和华为两家电信公司以专营权。在互动交流合作中,埃塞俄比亚和中国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中国政府也积极引导各实力雄厚的国内金融机构给埃塞俄比亚政府的贷款。据资料显示,到13年已累计达到57亿美元。
中国对其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支持,是埃塞俄比亚得以快速脱贫的坚实基础。除了项目外,中国积极打开了国门,和埃塞俄比亚开展贸易往来。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仅次于欧盟。
在和中国贸易往来中,埃塞俄比亚起初赚不了什么中国的钱。从公布的12年数据来看,埃塞俄比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是微不足道的,仅有2.19亿欧元,而从中国进口却高达13.1亿欧元,但近十年内得到了急剧增长。
埃塞俄比亚快新开发的、快速增长的酿酒工业还成功打入中国市场,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在与中国开展贸易的过程中,埃塞俄比亚不仅赚到了钱,更为其可持续发展积蓄了能力。埃塞俄比亚政府不断改善贸易服务环境,逐渐成为了东非的制造中心。
中国对其授之于渔
智力支持也是中国对埃塞俄比亚伸以援手的重要一部分。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建立定期交流的工作机制。
每年埃塞俄比亚都会有多达人的州级和中央政府管理人员到中国参加培训和经验交流。中国政府倾囊相授,给予埃塞俄比亚政府满满的“干货”,让其学到了各类管理经验和实操技能。
中国的经济专家在国家的支持下,纷纷为埃塞俄比亚的发展建言献策。
北大的著名学者林毅夫教授曾对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埃塞俄比亚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利用好人力红利实现快速发展。这一建议被当时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所认可。
在埃塞俄比亚推进工业化战略时,中国的华坚鞋业就因看好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发展前景,主动加入到了埃塞俄比亚的轻工制造业的版图中。
16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机构公布了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埃塞俄比亚开厂,其制造大众喜爱的保罗衫的劳动力成本仅为0.14美元,不到中国和越南的一半;制造皮革乐福鞋,其劳动力成本仅仅是越南的三分之一、中国的五分之一。
所以说,埃塞俄比亚的劳动力在制造业中是相当有竞争力,这也是其本国轻工业发展的“杀手锏”。
中国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最明显的表现是帮助埃塞俄比亚试验建立经济特区。
20世纪80年代,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国内的第一个工业园,名为亚的斯工业村。花费精力打造后,工业村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直至10年,都无所作为。
埃塞俄比亚得知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后,10年建立了国内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东方工业区,并逐步将中国经验复制到其经济特区中。而后,埃塞俄比亚尝到了经济特区带来的发展红利,扩大了经济特区发展规模。
很多埃塞尔毕业境内的经济特区都是由中国建筑公司建造的,有些甚至由中国在实际经营,并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还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为加工区引入了20亿美元的投资,10年内逐步实现了40亿美元的丰厚投资回报。加工区成立后,计划雇10万名工人,这直接为埃塞俄比亚当地解决了10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出口加工区还仿造了中国模式,引入了“产城融合”的概念。劳动力不但可以加工区实现就业,还能安居乐业,受到良好教育。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型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城镇。
这是埃塞俄比亚政府充分借鉴了中国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和模式,促进工业园区不再是简单的、冰冷的工作区域,同样也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生活区域。一大批创新、追求效果的企业家在园区诞生,园区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支撑。
埃塞俄比亚对中国的经验全盘吸收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崇拜。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曾经历了由国家主导的重工业发展阶段,而且成效显著,经济特区作为先行者促进了整个中国活力满满,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发展经验有着示范效应。
埃塞俄比亚按照中国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能力,有效发挥本国的生产潜力,并保持了国家政策的调控空间。在复制中国快速发展道路上,埃塞俄比亚政府现学现用,犹如“如鱼得水”,成功从农业社会向着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
埃塞俄比亚尽管没有任何石油或其他战略资源禀赋,但近年来它成为非洲还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其中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实施了工业化的宏图息息相关。在工业进程中,埃塞俄比亚追随了中国发展模式,让其在学习中受益良多。诚然,选对道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