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农民日报》刊发《搬出大山五年,生活“节节高”》,聚焦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半篇文章”。具体报道如下:
“请到这边买票,票已买好的,请往这边走……”坐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龙井温泉前台的张春霞熟练地招呼着一批又一批客人。春节期间,龙井温泉的生意越发火爆,张春霞和同事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忙,但是心里高兴呀。”
自从从山区搬到离龙井温泉不远的落别安置小区后,原本打算外出务工贴补家用的张春霞,听到落别乡龙井温泉酒店招工的信息就改变主意了。“通过报名参加技术培训,我就在温泉酒店前台当上了服务员。在这儿吃得好,月收入还能领到元左右,多劳还可多得呢,回家又方便,比出门打工强得多。”从大山里搬出5年来,她感觉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安置小区的落别居委会内,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聘进入居委会工作的搬迁户马红君正忙着与居委会其他同志一道,开展居委会日常工作。“从老家搬到这边最大变化就是上班、出行、孩子读书、就医等都非常方便。”
在落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灰砖红窗的房屋错落有致排列,房前屋后绿树、草坪、水池相伴,各种店铺林立。广场上小朋友在嬉戏玩耍,大人们忙着备年货、贴春联。
走进搬迁户邓光美的家里,大红的福字和春联贴在门上,家里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窗花。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沙发等摆放有序,腊肉、香肠、血豆腐,水果、饮料、小零食堆满了阳台。“现在,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一样的生活。”邓光美乐呵呵地说。
“我家5口人,以前住的地方只有10多平方米,现在搬到这里后,住的是三室一厅,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住得真舒心。”邓光美说,她家是从落别乡纳骂村8组搬进的第一批搬迁户。以前想都不敢想有这样好的政策,住这么好的房子,安置点还安排她当保洁,有工资可以领,生活过得很舒心。
易地扶贫搬迁落别乡安置点于年建设,共搬迁户、人。安置点突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深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统筹打好“六个一批”持久战,真正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培训就业推荐一批。整合境内境外相关培训资源,形成共推合力,做到培训不漏一户、不漏一人;采取“现场教学式、需求导向式、订单定向式”培训,扩大培训参与率,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扶贫工厂容纳一批。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吸引,成功引进六枝特区凯丽达服饰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宏杰电子有限公司、贵州友善鞋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到落别乡安置小区开办工厂,现有员工人。
旅游产业吸引一批。借鉴“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境内建设有婚纱摄影基地、浪哨园民宿、水塘寨湿地公园、万亩樱桃园、螃蟹峡等。依托这些旅游资源,境内引进了不少主打旅游开发和服务的企业,解决就业人,其中搬迁农户25人。
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充分利用小额信贷帮助搬迁农户发展生产、创业就业,贷款用途主要用于加工业、餐饮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及其他方面的经营,已有18户通过“特惠贷”来发展生产,解决就业39人。
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当地政府把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作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就业难的一条出路,对搬迁农户全员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之后,最大范围内地安置了搬迁农户就业难的人员,落别乡安置小区共解决19人搬迁农户的公益性岗位。
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一批。引导搬迁群众将迁出地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重点发展樱桃、茶叶、刺梨、核桃等产业,同时林下种植黄豆、花生等“以短养长”经济作物,产业覆盖了所有搬迁户,稳定解决农业产业工人就业93人,每月人均增收元以上。
孙大方李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久锋
编辑孙远铭
编审闵捷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