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复兴」(Manufacturingrenaissance)是奥巴马执政时期就提出的口号,特朗普更是将「把制造业工作搬回美国」作为他在任的工作重点,他的政绩。
二战后的美国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波音飞机、通用汽车、福特汽车、Levi’s牛仔裤等不仅是世界家喻户晓的品牌,更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制造业巨头。在年,制造业占据美国经济的50%以上。
盛极而衰,战后美国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的变化让美国失去了「工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在年里根执政的美国,制造业在美国的经济比重已不到40%。在小布什执政时代,制造业的比重更是下滑到历史最低点——9%。据美国劳动部的数据,从年到年的10年间,制造业的工作数量从多万逐年递减到只剩下多万。
川普执政以来,实事求是的讲,美国的制造业虽然还并不能说有实质性的回归和复兴,但对「制造业复兴」的信心—直在上涨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下,美国制造业回流到底能不能成功,对中国能有多大层面影响,以及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对待。这里我们先不考虑疫情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因为疫情毕竟是一个突发事件,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而且无论影响时间有多长,终究还是要过去,我们只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做分析。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咱们中国制造业在年的平均工资是元约合1万多美元,而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在5万美元以上。
这显示出两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相差甚远。而且美国由于长期远离制造业,制造劳工的缺乏培训,也导致了熟练工人的短缺。而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齐全,国内还有上亿的产业工人和14亿人的巨大市场。
除此之外。强势的美元也会阻碍美国产品的出口。因为制造业回流其实会伤害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作为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国发行的美元必须花出去才能体现其作用,这要求美国必须成为最大的消费国家,向全世界输出购买力,这也是美国自二战以来国家债务越来越高的原因,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其实是以牺牲美国制造业为代价换来的。所以从表面上看,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并不现实。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根据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制造业年度报告,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指数出现了剧烈的逆转。科尔尼统计了美国从14个亚洲国家的进口贸易,用这些进口量除以国内制造产值,得出一个数值。在年美国国内制造份额明显高于进口的数量,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更是大大减少。在整个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减少了近千亿美金,下降幅度达到了两成。而从东南亚的进口则增加了亿美金。而美国本土的制造品消费基本上保持稳定。这说明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产值的确有所增加。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并不是一纸蓝图,而是在悄悄的发生。
那么这就有些让人奇怪,前面我们说了,美国的人工成本远高于中国。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制造业在回流美国呢?或者说哪些因素能够盖过工资上的劣势呢?
在仔细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我总结了六大推动因素。
第一个推动因素是总成本。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企业都天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工资成本只是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其他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在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制造业成本指数的报告。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占美国的一小部分,但制造业的消耗品如电力、天然气的价格均大幅高于美国。在其他方面如运输和土地价格也显著的高于美国。这导致美国制造的总成本仅仅比中国高了6%。
我记得咱们中国的企业家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之前在采访中也称中国的总体税收比美国高三成。虽然曹也承认在美建厂也有劳工福利和工资的开支,但他给出的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现实。除此之外,川普上台初始就将公司所得税从35%减至21%,并对中国的产品特征了平均20%的关税,这么一来成本的差距就会极大的缩小。
第二个推动因素是当前的贸易政策。
我们上面提到川普目前对中国的货物平均征收了20%的关税,面对如此高的关税,出口企业显然是无法承受。要知道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其实并不高,而巨额的补贴也无法长久,这也直接导致了上面的制造业回流指数的飙升。
第三个推动因素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国际大事在变,万里黄河,泥沙俱下,中美对抗的大趋势俨然开始形成。而大趋势下面的微观元素就得跟着变。这里既有欧美经济和社会本身的变化,也有咱们中国内政外交的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过去30年的全球化导致了美国的加速去工业化,并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和政治的两极分化。对于这些问题,美国两党都有反省的声音。
西方的熊猫派也打消了拥抱和变革的幻想。鹰派在取代熊猫派强势崛起,并开始远离和警惕,甚至是遏制中国。目前的局面可以算是当年美苏对抗的边缘,冷战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其实这也不奇怪,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嘛,就算美国本国的左右两派之间都会互相猜忌,没有信任,更不要说对咱们中国了。目前。美国两党基本上已经认识到去工业化的弊端,一些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显得无足轻重。精明的跨国资本的心中也都有数,企业投资讨厌的是不确定性。他们也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这里的企业不光包括美国企业,也包括中国的一些供应链,比如台积电就是一个例子。
四年前美国对华强硬派还被视为边缘人物,如今这种声音俨然已是主流,可见美国整体战略变化之大。
第四个推动因素是自动化的广泛应用。
人工成本的确是美国制造业最大的不利因素。但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广泛的普及。一台日本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只有2万美金,这个价格远低于美国产业工人,而且机器常年不知疲倦,也不会跟老板要福利和工资。比如特斯拉工厂的流水线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斯拉能在成本极高的加州设厂。随着越来越多行业中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人工成本的差距就可以慢慢被忽略。实际上苏州天源纺织在数年前就已在美国设厂,这家公司在小石城建立了全自动的生产线,专为阿迪锐步等公司代工服饰。我们知道纺织行业在70年代早已迁出美国。但这些年在美国本土却出现了不少纺织工厂。
第五个因素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代指那些已经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企业前期投资厂房和设备的成本,如果中途撤走,那么这部分成本是无法收回的,所以即使是企业意识到大势在变,也会考虑再三。不过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说过,白宫正在研究对离开中国的所有企业补贴所有的开销。这些开销包括运输成本以及新建厂房在内的一切费用。如此一来,企业担心的沉淀成本也就可以被忽略一部分。
第六个因素是高级制造业的兴起。
高级制造相比传统制造具有更强大的科技装备和效率,对传统制造具有很强的颠覆作用。例如先进机器人,自动化工业互联网以及增量技术。这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和技术的储备。而这正是美国的优势,中国也在发力高级制造。目前在很多高级制造领域,美国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军工、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精密化工、高级材料等。目前很多国家都提出了高级制造的发展战略。这就包括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等国,美国还成立了14家官方机构,配合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这些举措就让廉价劳工的劣势显得微不足道。
以上我们讲述了美国制造回流的六大推动力。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下美国制造业回流会有哪些阻力,或者说什么行业容易回流,什么行业回流则根本不现实。
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是电子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相机、通讯设备等,总价值接近亿美金,约占了总进口的四成。这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苹果系列,然后是电气产品,比如电视机、冰箱等,大约是亿美金,占了总进口的一成。也就是说光是电子电气产品就占了总进口的一半左右。其他的如纺织机械、化工塑料的比例都不算太大,各占了总进口的约5%。
接下来我们就来按产业挨个分析。首先的大头是电子产品。其实美国在华的制造企业并不多,很多都是找的中国的代工厂或直接采购。
比如富士康帮苹果代工。零部件的供应商也分布在大陆以及东亚、东南亚。但是由于电子产品的很多制造环节并不适合机器人操作。这也是为什么郭台铭许诺的美国工厂变成了一纸空文的缘故。
不过芯片等零配件的制造则相对自动化的多。另外那些以中国为市场的制造业,也很难离开,他们不需要考虑关税的影响,且有靠近市场的优势。这也解释了特斯拉不顾阻挠,也要在上海建厂的原因。
不过这一些企业也可以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以平衡风险。实际上印度已经实施了3年的分阶段制造计划,也就是利用关税迫使制造商和供应链在印度建厂。目前印度已成为智能手机的第二大生产国。总的来说,电子产品制造很难回流美国。
第二类产业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能源、食品、烟草、造纸等行业。这些制造业本来就留在美国,原材料在北美的价格相当低廉,而且这些行业的流水线也是高度自动化。随着进口的减少,这些制造业会得到增强。
第三类就是已经高度自动化的机械等行业,包括汽车及零配件、运输机械、家电等制造。这些制造业很多也都留在美国,也有部分在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上,这些行业的流水线自动化程度也相当的高。
第四类产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纺织、化工、家具等行业。这些产品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非常适合自动化,且对原材料的价格有很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北美的页岩油革命,让天然气石油的价格大大的降低,美国因此也成为了能源净出口国。北美也盛产棉花和木材等多种资源。也有不少本地生产的塑料产品。
第五类是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美国虽然很多的药物和器械研发留在本土,但制造环节却早已外包。比如95%的青霉素就是从中国进口,但是这次疫情也给各国决策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初期在口罩防护服上的捉襟见肘,让美国应接不暇。目前通过的议案也是让这些产品摆脱对外的依赖。所以这些产品的回流几乎可以说是政策驱动和不计成本。
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除了电子产品制造很难回流美国以外,其他一些产业回流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但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最大障碍并不是跟中国的竞争,而是美国现有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的配置与美国制造业回流诉求点之间的矛盾。美国霸权是建立在美国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的,彻底回流制造业反而会改变美国产业结构,动摇美国霸权;这些矛盾在美国现有制度下,是很难解决的。
所以从以上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美国利益角度来说,美国并不是想让制造业全部回流美国,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制造业不要呆在中国。
能回美国的就回美国,不能回美国的去东南亚,南亚,只要不在中国就行。
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中国来讲,美国制造业回流并不是最主要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往东亚,东南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目前只是最低端的纺织制鞋业,而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率前景更好的行业,正在有条不紊的往中国中西部地区迈进。
产业升级,新经济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
但是一个产业一旦开始转移,就是不可逆的,开始的时候不易觉察,到某一个节点就会发现局面已经大变。
产业转移一定是从最低端开始,然后逐渐上移。这样对移入地要求可以放很低,而对移出国低端劳动人口会构成沉重打击。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在大力发展新经济,新基建,产业升级的同时,也需要适当注意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毕竟,咱们国家是人口大国,14亿人都张口要吃饭。
好了,关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话题,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