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二十二时代的使

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展现各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十三五”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编者按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二十二

时代的使命与战场:易地扶贫搬迁齐鲁样板——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图为济南市南部山区老峪村集中安置点

仲夏时节,天气多变。一场不大的急雨让正在修剪桃枝的张建香结束了上午的劳作。桃园离家不远,她撑伞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步履轻快。“没搬迁之前,这条路都是土路,这样的雨会让鞋子沾上至少两斤泥。”

63岁的张建香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大田庄乡大田庄社区村民,年,她和大田庄户人从处在半山腰的村子里搬到如今宽敞整洁的社区中。泥泞不堪的土路、破败的山居砖房、闭塞的交通、穷困的生活成为了过往的记忆,新的生活因一场历时五年的浩大工程而开启。

这便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问题,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后的第一场大仗、硬仗。

年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步启动。年4月18日,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搬迁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一场涉及数万人命运的易地扶贫搬迁在齐鲁大地上演,“张建香”们的命运从此得到改变。

山东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济南市南部山区、泰安市东平县、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费县和菏泽市鄄城县共4市6县区,共实施搬迁人口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按照靠近中心村、靠近镇驻地、靠近城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旅游区的原则,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建设集中安置点39个,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

年年底,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脱贫。

搬出世居的村庄,作别眷恋的土地。故园,不再是“肠断处”;新家,“日夜柳条新”。

住房问题是关系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山东雷霆手段,强化资金、项目、住房质量管理,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不碰项目管理的“红线”。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部署要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开发办、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质量安全排查,各部门严把责任落实关、严把建设过程关、严把检查验收关,对全省39个集中安置点及分散安置住房开展质量安全排查,逐一建立问题排查台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安置住房工程质量安全。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人口的简单空间位移,而是一个小社会的搬迁。对于常住僻远农村,世代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的农民来说,安居方能乐业,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在临沂,费县大田庄安置点附近建设了东方润宝高效农业扶贫产业园,通过大棚合作种植、入股分红、入园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余人稳定脱贫;在菏泽,鄄城县每个安置区都配套建设一个扶贫就业车间,吸引了藤编、发制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在泰安,东平县通过做好“两区共建”和土地流转两篇文章,实现搬迁户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在济南,南部山区为两个搬迁村增加投资性扶贫资金,专门用于扶贫公益金分配,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支持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等。

图为临沂市费县大田庄社区

针对搬迁群众脱贫发展,山东提出了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增强搬迁户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

走过一个个长期盘踞深度贫困的山头,趟过一处处脱贫不稳固的险滩——波澜壮阔的山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是借助于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走,才让无力者有力,让前行者幸福。

穷山窝:赶不走的贫困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这是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村庄所存在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正因此,穷根难断,难以摆脱的代际贫困,始终困扰着山野深处的村庄。

东平县地处鲁中山区到鲁西南平原的过渡带上,境内有黄河、汶河、大运河众水汇聚,东平湖是宋代“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周围群峰竞秀,绿柳绕堤,构成一幅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卷。

就是这样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亦曾是“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东平县境内库区、山区、滩区“三区”叠加,贫困人口规模大、脱贫攻坚任务重,也是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最重的县份之一——全部搬迁人口约占全省的40%,涉及5个乡镇、16个村、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

东平县大羊镇西王村是省级贫困村,该村地处地质塌陷区,住宅多为平房宅院,居住零散,村容破败,公共卫生条件、环境设施条件差,不仅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地质塌陷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

“原来村里旱的时候刮大风,雨天院子里拔不出脚,上厕所都要戴着草帽打着伞;在外的年轻人有时间都不愿回家住,厕所是旱厕,没有太阳能,好多村民别说洗澡了,连脖子都不洗。”西王村村民刘含运说。

47岁的李忠慧从小生活在济南南部山区积米峪村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弯弯地。到李忠慧山上的老房子,是一件非常考验车技的事情,路上要经过无数次急转弯,到了山顶还要沿着山崖步行几分钟才到。李忠慧的家距悬崖仅几米远,院子里已破败不堪,一口斑驳的大水缸记载了她那些年的心酸:

“山上没有自来水,吃和用的水都从缸里出,到了干旱的时候,村里的井就干了,走两公里去找水,再用扁担挑水回家,一缸水省着用,得撑半个月。”

“冬天地被冻得邦邦硬,风大得把树皮都吹下来,遇到雨水少的年景,粮食就颗粒无收。”在她的记忆中,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许多容易事成了生活中迈不过去的“坎儿”。“村里孩子上学只能拼车,天不好车不来,只能背着孩子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天气实在不行,就不去学校了。赶上下雪,两三个月下不了山。”

鄄城左营乡丁杨寺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是村民曾经的日常生活。左营乡郭集小学老教师吕建军清楚地记得旧村的教学条件:“我教了38年书,一直在黄河滩区,因为洪水,经历了四五次校舍重建。冬天窗子关不上,学生的手上冻得都是疮,脸上也有,好长时间过不来,看着很心疼。”

上胡同峪是沂水县诸葛镇的一个小山村。“峪”是诸葛镇的一种独特地貌,通俗来说,就是一条山沟。胡同峪是诸葛镇众多山峪的一条,因狭长似胡同而得名。上胡同峪村就位于胡同峪的上游,多年以来,干旱贫瘠,交通不便。

革命战争年代,上胡同峪曾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之一。偏僻的位置、蜿蜒的山路在战争时期掩护了革命军队和当地群众。据说日军曾多次进犯,却总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当时的沂水县委和八路军多支主力部队曾驻扎于此。

战争时期的天然屏障,到了和平时期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障碍。65岁的崔以生在那个山村有过两次建房经历。20世纪70年代左右,建了几间草房,90年代左右,又盖了几间瓦房。早先在村里种红薯、花生,之后又种了桃树,限于交通条件,收入也就处于一般水平。“早年间,一说到我们上胡同峪,那就是偏、远、穷,那时候到趟镇里就跟现在去趟北京似的。”

沂水县诸葛镇大崮后村,也有着类似的历史。该村位于海拔米高山的半山腰,村里有一块石碑,记载了年村民躲避土匪的情形:“吾沂苦匪患久矣,赖此山以保全者,不下数千户。委以此山形势险峻,除南北盘路可通出入外,四面悬崖峭壁,攀援莫登……”

乱世躲土匪之地,必定是荒僻的山野。有一首民谣在当地流传:“大崮后,缺三缺。缺水、缺菜、缺老婆。”靠天吃饭,井都打不出水的村庄,缺水是常态;因为缺水,连辟出一块地种蔬菜都是枉然,根本种不活;这样的贫困山区,有多少外地姑娘愿意嫁进来?

临沂的搬迁户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户村民女儿要出嫁,因为用水困难,姑娘多年来就没洗过脸,父母都不太记得她干净时候是什么样子。等到出嫁那天洗了把脸,父母一看,原来闺女这么漂亮,开玩笑说:“不嫁了不嫁了,闺女这么漂亮,这得找个条件更好的。”

图为临沂市沂水县诸葛镇会仙院安置区

同在一片蓝天下,水、路、电、互联网,这些现代城市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这些村庄中或多或少,都有短板存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这个严峻的现实阻碍了村民们自由地分享现代化的红利,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要解决这个根深蒂固的穷根子,“搬”是最好的选择。

搬迁策:7个关键问题,4个“坚持”“严格”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是我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表示,山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部署的实际行动,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搬迁人口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对山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率下,全体干部凝心聚力易地扶贫搬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这项工作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专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书面批示达20多次。

具体工作中,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下,省级由省发展改革委、扶贫开发办共同牵头,财政、自然资源、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配合联动,各相关市、县区及乡镇也都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形成了省市县乡联动推进、部门协同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确保了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在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设立和资金承接使用方面,分别确定了省级和县级投融资主体。

省级由山东省丝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金融平台公司,承接承贷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贷款等专项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置住房以及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6个县区,全部采取新设立或指定现有综合性国有投融资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县级投融资平台和实施主体,承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负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和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后续帮扶项目的具体实施。

截至目前山东共计借入、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18.77亿元,为扶贫搬迁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圆满完成了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确定的融资和投放任务。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围绕这7个关键性问题,山东谋篇布局,细化政策,探索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山东路径。

——坚持规划引领,严格落实省负总责。早在年4月,山东就出台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搬迁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在资金、土地、后续发展和融资方面都作出了详细安排,进一步加强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了相关部门责任,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质量优先,严格落实搬迁政策。山东始终坚持把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标准,认真守好易地扶贫搬迁“四条线”,即:严把识别程序,确保精准确定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严控住房面积,鼓励集中安置、统一建设;按照人均不超元,户均不超1万元的标准,严格控制建档立卡搬迁户自筹资金“底线”;强化资金、项目、住房质量管理,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不碰项目管理的“红线”。

——坚持强化监管,严格落实市县责任。紧紧围绕政策执行、工程进度、项目质量、资金安全、拆旧复垦、后续扶持等重点问题,既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和严格资金管理机制,又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国家稽察、省督查检查、专项审计、第三方调查等渠道,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着力督促问题整改。

——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排查整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山东不存在超计划搬迁、超标准补助和搬迁进度滞后问题。针对住房面积问题,年8月底前,山东通过产权分割、重新修改设计和按国家标准重新建设等措施整改,坚决守住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安置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线”。年3月、年4月,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开展了针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的入户调查和对所有集中安置区和分散安置住房的工程质量安全随机抽查评估。针对发现问题,通过召开座谈培训会、下发自查整改通知等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并到现场抽查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后续扶持及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效果显著。”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指出,在确保地质安全的前提下,山东按照靠近中心村、靠近镇驻地、靠近城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旅游区“五靠近”的原则确定集中安置点选址,39个集中安置区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集中安置率为92.8%。

细密、精准的政策让群众和扶贫干部吃了定心丸。年年底,8栋崭新的楼房在诸葛镇驻地暖阳河畔拔地而起,上胡同峪整村搬迁到了镇驻地,圆了多年来走出大山的梦。

搬家时的情形,有不舍,更有新的期待。沂水县诸葛镇大崮后村搬迁当日,82岁黄建爱正在过生日。他们一家在这座需要连翻三个山头才能走出去的小山村中生活了四辈,老人家的四女一儿齐聚一堂,和她过完了老房子中的最后一个生日,新的生活在十几公里外宽敞、明亮的社区中等待着他们。

能致富:从“要我搬”到“我要搬”

即便是如此精准、细密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阻碍。穷窝难舍,在那里生活了大半生的村民对未来的生活难免抱有顾虑。

72岁的东平县大羊镇西王社区贫困户刘桂水,一开始并不支持搬迁工作,“俺是个农民,去楼上住啥呀,家里的地不能种了,鸡、羊、猪、牛也不能养了。”刘桂水不愿搬迁的另一层原因则出于对土地的眷恋,“守着祖宗的地,过着祖宗的生活”是他头脑里难易的观念。

群众不买账,“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让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让刘桂水们从“要我搬”到“我要搬”?

最大的担忧仍然来自生计,“搬出去后干什么?”这几乎是每一个面对面动员群众搬迁的干部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

山东统筹规划,出台《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等系列措施,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统筹协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等政策,加大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通过引导发展生产、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措施,让搬迁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增强搬迁户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开发土地价值,这是每一个安置社区都在考虑的问题。

年年底,沂水县诸葛镇上胡同峪村整体搬迁搬迁完毕,搬出去的群众怎么稳定致富,又成为一条“胡同”,等待上胡同峪人去选择。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的进驻,打开了上胡同峪的乡村振兴之门。在与工商资本的合作上,上胡同峪村没有简单地一包了之,而是尝试起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新办法。

“村里先和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然后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将所有土地和地上的经济作物全部承包给了旅游开发公司。”上胡同峪村支部委员说,“承包价格的计算以地上桃树的多少计算,每棵树每年收取企业33元,3元作为村集体管理费用,30元给农户作为承包费,企业拥有了土地和地上作物的经营、收益权,村集体、农户、企业三方共赢”。

上胡同峪村亩土地和地上15万株桃树的经营权整体流转给了旅游开发公司,村集体每年收取管理费45万元,村民每年获得承包费万元。同时,有多名村民成为公司的员工,月平均工资多元。

除此之外,诸葛镇在搬迁社区周边大力培植服装针织、鞋业加工、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例如在常庄社区、上胡同峪社区附近建设的工业园区,既着眼贝亿食品厂等大企业入驻,也积极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的招商,可解决多名群众就业。

“社区+园区”的建设也吸引了村民的回流。37岁的上胡同峪村民刘德和原本在沂水县开餐馆,贝亿食品入驻上胡同峪园区后,他选择了到这个离家米左右的企业工作,如今已是该企业披萨生产车间主任。

图为临沂市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手绣车间

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曾因地处偏僻,村里的小伙存在找对象难的现象。自打20多岁起,村民裴彬就有人给介绍对象,可到34岁了,还是光棍一个,“曾有外村的姑娘嫁过来,走到半道儿就悔婚了,还不是嫌弃咱这穷山沟呗”。

裴彬的转机因易地扶贫搬迁而出现。年,按照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的“三区同建”模式,崔家沟整村搬迁到15公里外的朱田镇驻地。裴彬不仅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还到县里纸板厂打工,当上了车间主任,上门提亲的不断。这回没费啥周折,裴彬就定下了意中人。年,崔家沟社区举行了集体婚礼,有9对大龄新人喜结良缘。

不止在临沂,社区、园区共建成为了山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通用模式。

东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说,“在大力推进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筑巢’的同时,东平始终将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就业问题放在首位,统筹实施搬迁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

围绕这一目标,社区建设伊始,东平县大羊镇西王村在超前谋划产业发展,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的同时,确定了“用产业支撑社区、以就业加快脱贫”的工作思路。多次前往北京、济南等地,通过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年以来,通过将扶贫资金和社区闲置房屋作为投资,并且提供部分优惠政策,西王村吸引了类似利平手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社区附近建设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增收。

在社区东侧,红尚制衣有限公司年纳税万元,年10月份投产运营当年就实现了贫困户分红受益;恒瑞泰手套厂项目可提供30余人的就业岗位,每年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

当年扶贫干部们每次都和刘桂水一家人仔细算好一笔账:搬迁后全家人居住条件会得到彻底改变,即使搬迁后不能种地,政府会引进些企业,到企业打工赚钱,或通过土地流转来解决种地远、种地难的问题等,让群众既能住上楼,又能有钱赚。

“两区共建”、土地流转……一项项政策,一座座车间给刘桂水们的搬迁之问写出了鲜活的答案——既能“安居”,又能“乐业”,才能真正实现村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变。

新生活:“人创造了条件,条件改变了人”

4幢6+1多层,8幢11+1小高层,全部为电梯房。柏油大道、林荫小道,多种景观苗木立体搭配,配套完善,富有城镇气息而又不失乡村风情。这便是东平县大羊镇西王社区如今的风貌。谁也不曾想到,两年前的这里还是七零八落的荒地,还有废弃多年的养殖场。

村民刘含运是个利索人,平的房子收拾的整洁干净,白色电视柜上摆放的铁牛工艺品,阳台上郁郁葱葱的绿植和一把老藤椅,酒柜里的几瓶老酒,都显示着主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客厅墙上挂着一帧电脑数码万年历,两行红色大字尤为醒目:“易地搬迁政策好,村民心中感党恩”。

新的社区生活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的生活习惯。“现在有条件了,大家天天洗澡,穿的也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舒心。一到周末,社区里的车都停的满满的,孩子们都愿意回家了。”刘含运把这种精神面貌的变化总结为“人创造了条件,条件改变了人。”

“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楼房”村民吴修德告诉记者。吴修德住在鄄城左南安置区一套平方米的新房里。房子收拾的干净利落,门口贴着一张“精准扶贫明示栏”,显示着年度,吴修德一家的收入及各项补助:土地流转收入元,项目分红元,教育资助元,粮补.5元,务工收入3万元。

吴修德有三个孩子,11岁的小儿子和14岁的二女儿都在社区学校入了学,可以享受一定的教育补助,大女儿读卫校,每年有元的“雨露计划”补助。

他最高兴的是孩子们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左南社区24班制小学、9班制幼儿园已经成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有封闭式“风雨操场”、标准的实验室、信息室,连阅览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等专用活动室也配置齐全,师资也是各大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吴修德说“比以前强太多了”。

在济南,过去一提起南部山区的积米峪村和老峪村,由于位置偏远且深藏群山之中,村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封闭的环境,也让村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年轻人纷纷逃离村庄,剩下的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

如今,当走进搬迁后的积米峪村,只见一排排整齐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片片果林布满山头……一个风景如画、荡漾新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迎面而来。

安置房屋不仅要建得让群众放心,还要住得安心、住得舒心。以沂水县为例,该县从安置社区规划入手,邀请具备专业资质的设计公司,进行高标准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实用美丽。同时,加大在新建社区的“五化”和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投入。诸葛镇常庄社区规划中考虑到农村实际,确定楼间距在26米以上,保证了住户房间的采光,小区绿化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盏,建设了专门的群众文化健身广场,配备了娱乐健身设备。同时,实现了户户通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户户通天然气,有线电视、网络等可方便接入,昔日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从雨天泥泞的小路到宽阔的柏油路,从狭小的窗户到明亮的落地窗,从旱厕到抽水马桶,从需要步行10多里的上学路到出门一二百米就是学校,“这样的生活还能说什么呢?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83岁的沂水县诸葛镇上胡同峪村民张文起说。

他们的奋斗与担当:从梦想到现实

在这项工程中,有数不清的干部工作服务在一线战场,他们承担着大量的群众工作。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大组长吉光兴从年就参与了代庄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工作量非常大,每家每户都需要到门走访,平均每户人家至少要走访30次,有的甚至达到了50次。在吉光兴的观察中,“年轻人都喜欢搬出来,工作很好做。难的是老年人,他们恋家,对搬到一个新地方生活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他们所顾虑的问题大都比较简单,“没法喂鸡了,以后怎么去卖鸡蛋?”“家里的柴火以后堆到哪里?”

费县大田庄乡大田庄村村民刘道新顾虑的是家里养的两只羊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田庄乡党委副书记自掏腰包,买下了刘道新的两只羊。刘道新的身体不好,走不了远路,儿子又在外打工。交电费交煤气费的任务就落到了大田庄乡人社所所长蔡强身上。老人一直以为蔡强是“顺路”,直到有天才知道蔡强到缴费点也需要骑车走很远。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大田庄乡党委副书记专门给大田庄村做了一个“家谱”,摸清了村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跟每一户村民都交上了朋友。看到孙书记这样累,村民左百香颇为感动,“人家跟你又没什么亲戚关系,这么替咱们老百姓着想,咱们也不能拖后腿。”她领头搬迁,也不辞辛苦地帮着村里做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只要坚持这个原则,搬迁工作就不会引起非议。”沂水县诸葛镇党委副书记说,每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在朋友圈里留下一条工作笔记,他的朋友圈就是一部微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史。

沂水县诸葛镇大崮后村原村支书刘力学一直忙着村民搬迁的工作,一户一户村民做工作,还承担监督工程建设等诸多任务,妻子又去临沂看孩子不在身边,终因积劳成疾去世。续任的村支书刘庆东临危受命,接过了这项繁杂、细致的工程,最终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

济南南部山区西营街道西营办事处书记,在入户动员搬迁的时候,前前后后去了十多趟帮扶户家,连门前的小狗见到他都不叫了。

从政策宣传到方案制订,从手续办理到测量评估,从项目建设到搬迁拆旧,时时处处彰显着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

有些村支部书记带头签字,带头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分房时主动将自己抽到的序号让给了其他村民,让其他村民优先选择位置和户型;有些老同志不顾年老体衰,加入“五老”组织,按照网格承包责任制,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专门记录村民在分房后遇到的问题,写在记录本上。哪个地方存在安全隐患?谁家的地板砖开裂?谁家的门窗有问题?谁家的插座需要改动……他们知道,对于村民来讲,这是家里的大事,是挂在心上的事。

发改系统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在这个伟大工程中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攻坚重任面前,发改干部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务实进取,在决策部署上精准谋划、在项目建设上精准布局、在工作推动上精准施策,用实干的担当和过硬的作风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梦想到蓝图再到施工图,最终变为实实在在的社区和园区,推动这股变革的,谋划这场现实的,是所有“在人世间辛勤劳作以此追求幸福的人们”,是所有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心怀使命的人们。

他们心连心,手牵手,拧成了一杆时代的画笔,绘就了这幅改天换地的历史画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2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