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易地搬迁与产业融合让群众脱贫致富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近年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坚持以中央、省、市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认真执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县抓落实”工作制度,把易地扶贫搬迁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面推进“五个体系”建设,攻克坚中之坚,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户人,为紫云自治县如期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锁定搬迁对象,落实搬迁政策。根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原则,对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人员进行识别,对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村寨进行重点动员,经过村、乡、县层层审核把关,最终锁定“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人口为户人,其中贫困人口人,涉及全县十二个乡镇(街道),于年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按照规定面积建房。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址各乡镇中心村和城镇安置两种类型,中心村安置按人均25平方米标准建设,城镇安置按人居20平方米建设;年、年两个年度均按照人房对应县城安置的原则,以人均20平方米进行设计建设。严格控制住房面积、控制住房成本的原则进行建房,充分利用了中央补助资金、省级补助资金,未因超面积、建房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农户因搬迁而负债,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实施一次性临时救助,按照每人元的标准进行发放。发展扶贫产业,确保发展有路。像猫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建在猫营工业园区内,园区石材企业、小微石材加工园、亚洲鞋业城等为搬迁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节,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园区的无缝对接。在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城东社区、城南社区,分别在社区建有刺绣加工厂和鞋业加工厂等。宗地镇湾塘安置点就发展养殖“宗地六花猪”为主;白石岩乡安置点发展紫云红芯红薯和枇杷种植;板当镇安置点发展种植核桃、石榴、食用菌,养殖猪、牛等产业;火花镇达帮纳座安置点以种植葡萄、养殖鸡发展产业;还有其他乡镇安置点也一样,让安置点与产业融合配套发展,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大拓宽了搬迁贫困群众的增收路子,实现搬迁群众致富有路。加大就业服务,确保“能致富”。创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紫云自治县在搬迁入住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挂牌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匹配一名公益性岗位实行专人负责,按照“一卡一库一台账”的工作要求,对搬迁劳动力就业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建立就业跟踪服务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的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抓好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在各安置点每栋单元楼制作“就业驿站”宣传展板,让搬迁群众不出小区就能充分享受就业咨询和服务。通过安置点专场招聘会和入户宣传,目前共整理70多家用工单位余个岗位信息,余份岗位信息册,由各安置点协管员逐户上门推荐就业,每次推荐岗位不少于3个,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设置就业扶贫专岗、就业扶贫车间,对应每20户搬迁户,配备就业扶贫专岗人,每人每月发放元的就业扶贫援助补贴。通过扶持就业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余人(其中搬迁劳动力人)。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稳得住”。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改扩建学校3所,解决人搬迁学子就近入学;完善该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保障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安置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87.27%。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社区服务中心5个,完成建设图书室6个、城东社区和城南社区的路径健身器材的投放、城南社区乡愁馆建设。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在紫云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6个社区居委会,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社区事有人管、工作有人落实,让搬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来源:安顺日报编辑/李婷审核/王安龙有限平台无限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5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