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济南皮鞋厂80年代那段辉煌的岁月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原创

台应新

根据槐荫区政协需要编辑出版《槐荫人记忆中的老工厂》一书的征稿计划,年12月初的一天,我和胡处长专访了济南皮鞋厂原来的三位老职工。

——张双喜,今年60岁,他在厂总务科工作了近20年,对济南皮鞋厂那段辉煌的历史了如指掌。

——梁华,今年59岁,先后在厂幼儿园和总务科工作,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济南皮鞋厂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性。

——王庆霞,今年已经接近70岁,退休前是厂医务室的主治大夫,她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达依然是那么的清晰和健谈。

通过他们三个人在不同岗位的回忆和述说,一个个典型的历史碎片,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历史拼图,见证了济南皮鞋厂那段改革发展的辉煌历程。

济南皮鞋厂的原址,位于槐荫区营市西街18号。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二零工厂(军用产品转为民用产品)的一个制鞋车间,曾用名称“山东皮鞋厂”。后来随着皮鞋生产品种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年1月,正式命名为“国营济南皮鞋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既是改革开放步入全面发展的活跃期,也是济南皮鞋厂生产和销售最为红火的辉煌期。那个时候,济南皮鞋厂既没有外债,也没有内债,职工经济收入中的超定额计件提成比固定工资还要高出很多。

国营济南皮鞋厂生产的皮鞋,有着一条完整的研发程序和流水作业工序。一个新式鞋样的设计和诞生,不但要经过实验组对社会皮鞋类多次的调研和设计,还要由刻楦组不停地制作“鞋楦”模具,以改进鞋样的美观度和舒适感,然后才能够进入加工生产程序。原医务室主治大夫王庆霞回忆说,那时生产皮鞋主要有四个车间:一车间(也叫上工段),主要是用缝纫机制作“鞋帮”;二车间(也叫下工段),主要程序是加工制作“鞋底”;三、四车间是“缝制胶粘合成”后的成品车间。

年进厂工作的张双喜说,那时济南皮鞋厂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国营皮鞋厂,其销售范围已经覆盖了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如果销售商想来厂提货,必须先汇款,然后开着汽车排队守候在工厂门口。那时厂里在济南率先实行了“超定额计件工资制”,工人们每个月领到的超定额计件工资,要比月工资多得多,而且工作量越大,拿的超额提成就越多。说到这里,张双喜掩盖不住一脸的兴奋继续说,那时的计件工资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因为有的工序很忙,为了增加工作量和多拿奖金,有的职工往往是半夜里从窗户里翻入车间,自觉地加班加点拼命干。

也是在那个改革开放最活跃的年代,一大批国营企业与新兴起的民营企业,连同雨后春笋般的个体工商户一起,在改革开放的路途上开始了肩并肩的赛跑和比拼,然后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那时有很多的国营企业信誉上乘,运营良好,产销两旺,利润颇丰,但是,在一片大好的经济状态下,能够同时把自己单位的后勤保障和职工生活搞得风生水起、颇具特色的,在济南市槐荫区所属国营企业里,济南皮鞋厂应该是处于“领头羊”的位置。

张双喜在基层工作八年后,调入总务科。他说,那时候厂里的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和销售是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每一道工序上的职工,加班加点的拼命工作已经是常态化。我们总务科分管食堂、幼儿园、医务室、职工宿舍等,为了激发职工加班加点的积极性和体现厂领导对职工的特别关心,当时就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为生产而加班加点的干部职工,都可以享受免费用餐的待遇,一年四季上市的西瓜、白菜、大葱和过年过节福利等,由总务科采购,统一免费发给每一位职工。为了解决单身职工和双职工的住房困难,总务科积极与房管部门联系,开创性地用“土地换楼房”的改革方式,解决和改善了很多无房户和住房拥挤户的住房条件。

如果说用“土地换楼房”是皮鞋厂总务科的开创之举,那么他们知难而上的“住房补贴”,又是他们探索住房改革的温馨之行。厂里规定,对居住面积仍然拥挤和没有改善住房困难的职工,总务科认真排查,制定细则,然后按照一定标准给予住房补贴,其中包括职工与父母合住在一起的职工,一样可以享受到住房补贴。后来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单位和房管部门,也来到厂里学习和交流有关住房补贴的经验。

这么高的工资收入和这么好的福利待遇,引起了社会上的毕业生和其他工厂工人的羡慕,他们都在动用一切社会关系,想尽一切可以适用的方法,积极为转入皮鞋厂工作而忙碌。年,张双喜被借调到营市街办事处帮助工作,一段时间后,厂里要求他回来工作,办事处则想继续留任,在艰难的双向选择中,张双喜最终回到了皮鞋厂。张双喜实实在在地讲,当年促使他回厂的诱因,很简单,就一个——舍不得丢弃厂里那些好的福利待遇。

张双喜也清楚地记得,皮鞋厂生产的“飞行”牌皮鞋,最旺销的是“三接头”和“春秋凉”,厂里职工想买鞋,也必须有厂领导或车间主任的签字批条。在皮鞋供应最紧张的时候,职工如果能买到一双多少有点儿瑕疵的“不合格”皮鞋,也是一件值得炫耀和自豪的事。

济南皮鞋厂,在解决了职工努力工作和家属安心上班的基础上,也没有忘记解决因此而带来的子女入托难、上学难和疾病诊疗难的社会大问题。当年在厂里幼儿班工作的梁华和厂医务室上班的王庆霞,回忆起来最有表述权。

随着皮鞋厂工人总数的逐步增加,特别是女职工人数的迅猛增长,厂领导始终把关心职工生活和解决后顾之忧放在第一位。比如,有很多职工的家属没有工作,厂里就建立了济南皮鞋厂分厂,让她们以“家属工”的身份来厂里上班;职工上班和加班期间,没人照看孩子,厂里就办起来高标准的托儿所,并从建立育婴室开始,一直到小班、中班、大班;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厂里有子弟小学;如果家长愿意让孩子出去上学,厂里会积极帮助联系学校;职工病了,厂里有医务室,头疼、感冒、中暑以及擦伤扭伤等小病情,根本不用出工厂大门;厂里食堂的饭菜口味好、花样多,特别是大馒头在厂内外有名,厂领导就把食堂的大门打开,让住在皮鞋厂周边的市民,都能够买到本厂食堂制作的大馒头。

说到厂办幼儿园当年的情景,梁华的表情是兴奋,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她说,她在幼儿园上班期间,最细致、最温暖的工作就是在育婴室里照看婴儿。那时产妇的产假是56天,产假过后母亲就会把孩子放到育婴室,梁华心里明白,只要婴儿少哭、少闹、少得病,母亲才能不请假,少请假,才能安心地去上班。

说到职工和职工家属看病,厂医务室的主治大夫王庆霞,也会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她的亲身经历。

那时厂里医务室的大夫和护士最多达到9个人,那时职工看病使用的是“门诊处方签”,拿药是免费的,家属看病使用的是“家属处方签”,个人最多负担药费的百分之十。王庆霞至今还珍藏着这两种处方签和医务室年被评为先进班组的老照片。

日转星移。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至九十年代中期,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在全国鞋类行业之间(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市场销售、营商环境、企业改制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中,加上南方小型鞋业灵活多变的冲击,企业内外都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船大难调头”的济南皮鞋厂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生产和销售日趋下降,于年,最后一条皮鞋生产线宣布停产。

济南皮鞋厂曾经的辉煌历史,不但牢牢地留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而且深深地写在槐荫区老企业的史册里。如今,在西街工坊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北角上,那个高高矗立的原锅炉房的大烟囱,还在继续见证着济南皮鞋厂的昔日辉煌。

(部分照片选自《槐荫人记忆中的老工厂》一书)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1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