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史解析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增长的

引言

城市化和城市增长的地区差异整体而言,在过去40年里,中国城市化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城市化发展并不均衡。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增长在地理上的分布不均衡。一些研究表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是中国城镇布局的密集区:在不到3%的国土面积上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贡献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79%的外来投资,集中了全国55%的特大城市(张晓军等,).利用最近一次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者计算了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并描述地级市尺度上的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从分布情况来看,城市化水平由东向西逐渐减少。除了少数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或者文化旅游资源型城市(如克拉玛依、嘉峪关等)和省会城市,大部分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从时间维度上,作者还对比了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户籍人口)的不均衡趋势。

利用普查年份的认可数据,根据年、年、年和年沿海和内地不同城市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沿海和内地的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上升势头。但是沿海地区城市的上升速度远远快于内地城市,沿海和内地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市化空间不均衡趋势还表现在地区间的城市数量差异。

利用普查年份地级市的户籍人口数据,作者计算了沿海和内地的历年不同规模城市个数(见表2.3).数据显示,沿海地区万以上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数从年的8个增加到年的27个,而同期内地省份同等级的城市增加了11个。而规模较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内地省份。平均而言,内地省份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占全国的近2/3。

产业空间集聚提供了观察沿海和内地城市化差异的另一个视角。Fujita和Hu(1)分析了-年间沿海和内地制造业产出份额比。他们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产业在空间呈现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Gao(4)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省份的产业增长。

他的数据表明,在研究的27个二位码制造业中,在-年间25个制造业的东南沿海地区所占产出份额实现了增长。Wen(4)比较了年、年和年间中国不同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同样发现大多数制造业集中在沿海省份。Catin等(5)考察了-年中国二位码制造业地区分布的GINI系数,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且呈现越发集聚在沿海地区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地的分布和地区间的经济特征没有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沿海省份则容易吸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主要局限于沿海地区内部。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作者和其合作者观察了-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空间转移情况,发现在个三位码制造业产业中只有10%的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迁移,大部分制造业仍然集中分布在沿海省市。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描述了-年间沿海和内地不同类型产业的就业占比。数据显示,自年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省市所占的份额一直增加,但年以后,这一趋势开始减缓。过去的近40年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内地省市,除了少数年份,其所占份额均超过50%.尽管年以后,内地省市的比例有所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沿海地区。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但是,和全球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Henderson和Wang(5)及OECD(b)都认为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很多农村流动人口虽然已经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但是他们很难获得所在就业的城市的户籍,因而不能享受与本地市民同等的购房、社保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待遇,无形中加大了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的迁移成本。

在年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和上海已经跃居第13位和20位,其中金融和高端服务业在这两个城市的高度集聚凸显其在全球的影响力(FP,).另一方面,大量城镇工业通过开发区方式集聚,产生非常强的专业化经济,并促成一些具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福建石狮的鞋业市场、常熟的服装市场等。制造业的集聚和专业市场成为很多中小城市增长的重要动力,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化城市和城镇。

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和城市增长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和城市增长空间不均衡现象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重视。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城市增长的地区发展差异,探讨了影响这些趋势的因素。列举了探讨中国城市增长决定因素的部分文献和识别的影响因素。

基于这些文献研究,作者发现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最外生的两个决定因素分布是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年以后,中国推动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并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入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但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而是分步骤和分阶段推进。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一般在沿海城市展开试点,然后逐步推向内地。渐进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得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接近国际市场的地理优势,吸引大批海内外的资本和劳动力,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转变,促进了城市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为了验证上述观点,作者利用数据分别比较地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根据白重恩等(4)及Lu和Tao(),作者使用国有经济比例来反映本地市场化改革程度。

国有经济所占比例越高,本地市场化程度越弱。通过汇总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作者计算了年以来不同城市分行业国有工业企业就业人数比例。图2.5展示了沿海和内地城市平均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走势。数据显示,从趋势上来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例都逐渐下降。但是,内地城市国有企业所占就业人数比例始终高于沿海城市。

沿海地区和内地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两地城市化水平不同。已有研究还发现对外开放程度对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增长起正向作用。鉴于数据可得性,作者使用不同地区外资占全国比重来反映对外开放程度。作者收集了年以后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沿海和内地外资所占比例(见表2.6).从时间走势上来说,沿海和内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在上升。

结语

就沿海和内地比例差距来看,在-间,沿海城市外资额的上升速度要大大高于内地城市,沿海/内地外资比例基本处于5左右。年以后,内地城市吸引外资的金额上升较快,沿海/内地外资比例呈现下降走势。尽管这一比例下降,但沿海城市前期积累的外资投资形成了强大的集聚经济,推动这些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增长。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3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