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双鞋陨落曾家喻户晓,如今市值暴

如今许多人在买鞋的时候都只认一些国际大品牌,如AJ、阿迪达斯等,一双零售价千把块钱的鞋子,在众多炒鞋客的拥趸下能够推向万元高价。实际上以实用性为论,国内有着不少制鞋企业不属于国际厂商。例如专注于女性鞋业的达芙妮,曾经便在国内占据了大半江山,并且与另一个品牌“百丽”共同被称为女鞋界的奔驰宝马。

只可惜如今的达芙妮已经由盛转衰,根据达芙妮最新的年报,在过去的年,达芙妮的线下门店便关闭了家,而营业额为21.26亿港元,相比去年下滑48%,亏损更是高达10.12亿港元。并且这已经是达芙妮从年开始,连续第7年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况,因此达芙妮的市值也仅剩2.14亿港元。与最顶峰时的家门店和亿港元市值相比,这个曾经的鞋王,似乎已经跌落了神坛。

据消息称,曾“门店满街”的达芙妮最近4年,关闭了将近家门店。市值从曾经最高亿港币,沦落到如今的2亿港币,跌幅高达99%。

在“高光时刻”,达芙妮号称每年能销售出近万双女鞋,达芙妮甚至一度被冠以“鞋王”的称号。

三地辗转,最终“定居内地”

达芙妮的诞生,最早能够追溯到年代,达芙妮的创始人张文仪带着仅有的5名工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道路,最开始的时候,张文仪将场子设在了台湾,并且做得的大多数是外销生意。由于当时的市场竞争不大,张文仪的小厂倒也活得滋润,几年之后,在女鞋行业尝到甜头的张文仪开始将目光放到了香港。

然而香港看似繁华,但是在成本上同样不低,到了香港创办达芙妮国际的前身永恩国际之后,张文仪顿时就感到了成本带来的压力,无论是用地成本还是人工成本,相对于之前在台湾的时候,几乎都是翻了数倍。此外作为一座知名的国际性城市,香港鞋业的竞争十分巨大,于是张文仪只好另寻他地,并且盯上了内地这一个空白的市场。

年,张文仪便开始将工厂开到福建的莆田市,并且创立了“达芙妮”这个牌子,目标就是为内地市场提供优质的鞋品。不过在这个时候,内地市场已经有了百丽等品牌,因此达芙妮在进驻内地之后,所面临的竞争也不小。

覆盖步行街,一年卖出万双

面对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的对手们,达芙妮开始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在当时,许多时尚品牌无论是服装还是化妆品,例如百丽、雅芳等都选择商场专柜或者门店的形式作为销售渠道。但是达芙妮却将店面开向了步行街等地方。到了年的时候,达芙妮的门店数量已经高达家,几乎实现了二三线城市的全覆盖。

而到了年,达芙妮迎来了创立之后的最巅峰,一年卖出的鞋子高达万双,根据达芙妮的产品定位,面对的是20岁左右至50岁左右的时尚女性,根据年的人口普查,这一部分人群约为3亿,也就是说,年每6个时尚女性里面,就有着1个穿了达芙妮的鞋子,也就是在这一年,达芙妮被称做了女性鞋里的“宝马”。这个时候,达芙妮甚至还请了谢霆锋作为形象代言人。

然而就在获得亿港元营收和9亿港元利润,并且将市值推向亿港元的高位之后,达芙妮却开始跌落神坛。而达芙妮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就在于电商的冲击。

决策失误,危机降临

早在年,达芙妮便开始铺设电商渠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达芙妮对于线上渠道还是予以重视,但是在年,电商发展最为迅猛的时候,达芙妮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当年达芙妮投资了万元入股新的电商平台“耀点”,并且因此放缓了对淘宝、京东等渠道的投入。

结果达芙妮却押错了宝,“耀点”仅一年后便烧光了3亿元的投资,并且宣布停止运营,包括达芙妮投入的万也血本无归。对于达芙妮来说,更严重的是电商渠道就此一蹶不振。而如同蝴蝶效应一般,电商渠道铺设的失败,也暴露出达芙妮前期疯狂开店成本高昂的弊端。

之后达芙妮开始裁员节约成本,但是能够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时达芙妮员工人数为2.1万人,人力成本为6.7亿港元,而年裁至1.8万人的时候,人力成本却高达13.3亿港元。为了遏制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达芙妮只能够选择关店自保。然而达芙妮关店的举动也没能阻止不断下滑的利润,年达芙妮关店9家,亏损高达8亿元。

根据达芙妮的最新年报显示,年达芙妮关店幅度达到创立以来最高峰,一年关店家,但是亏损依旧高达10.12亿元。如今的达芙妮也开始转变运营思维,比如门店的名称不再用“达芙妮”,而是使用英文“DAPHNE”,并且在设计上也力求更加“年轻化”。可是在巅峰已过,而又年年亏损的情况下,达芙妮又能够撑多久呢?

(本文由财料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3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