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悠久的制鞋历史,鞋类作为中国出口创汇前三位商品,出口已占总产量的30%至40%,是鞋出口量最多的国家,而且还呈逐年增长趋势。年,我国共出口皮面皮鞋10.4亿双,出口金额5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11%。其中,美国仍是我国皮面皮鞋的最大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60.6%。据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年1至9月份,我国鞋出口总量为万双,出口总额达.9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0.1%和18.1%。
从产品层次来看,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今年上半年市场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鞋业出口85%仍是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一般在10-30美元之间,很多甚至低于10美元。例如,年9月发生在西班牙的“焚鞋”事件中被烧掉的鞋平均单价只有5欧元;作为世界制鞋第一大国,我国的多个制鞋企业,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等地形成了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仅广东东莞及其周边地区,就多达家鞋厂。从我国鞋类生产基地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厂商盲目扩大产量、许多民营小厂纷纷扩充生产线的现象都十分严重。我国鞋的产量仍以高出消费量3至5倍的比例猛增,供过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目前全国皮鞋积压已达3亿双。
另外,全国知名的温州制鞋业近几年却出现了技工荒现象。目前,温州缺少大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中级技术人才。而去年以来民工短缺的时间跨度和严重程度凸显,比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统计,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为45.9万人,缺口比例达到了34.25%。高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在没有新品种开发的前提下,只能勉强度日,部分家庭型小企业也被迫不得不关门大吉。那都是由于,近年来制鞋业的飞速扩增,导致不少中小企业间无序竞争,加上制鞋业对熟练技工需求较大,高技术人才不足,以及政府出台一系列扶农措施,促使不少农民重返土地,导致劳动力供给萎缩。
同时,仔细解析我国出口鞋类结构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鞋都属于来料加工,多是替中国台湾、香港及韩国等一些企业做单,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很少,价格也很低。尽管国内一些品牌已经达到国际市场中档甚至偏上的水平,但是并未得到外界的认可。在我们这个年产60亿双鞋的国度里,制鞋行业至今没有一个能与国际同行进行鞋技术、鞋时尚、鞋品牌交流的平台。我国制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优秀的产品质量,使得众多国际品牌将中国定为了自己的品牌鞋加工车间,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极少,对业界流行咨询、品牌经营了解甚微。中国制鞋产业培养时代需要的鞋商品专业买家,打造中国的鞋时尚文化等问题更加无从谈起。而且出口鞋高档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且出口产品多以贴牌生产(OEM)方式进行。例如,我国生产的鞋类产品大都在美国的低档鞋店销售,虽然在美国的中、高档鞋店中也可觅到中国鞋的影子,但价位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产品,而且所有中国制造的皮鞋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均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